《创作者》:普通人的内容创作指北

最近很多朋友催更,还有朋友建议我说“你的内容创作不要停”,于是开始思考写点什么,要不要保持风格?要不要统一方向?…… 

想的越多,启动越难,对于主题和内容总是不满意,于是决定不管了,想到啥写啥。刚好大家都建议我保持写东西,我就去读了一本关于内容创作的书籍——《创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知乎的副总裁张宁,基于他自己的创作经历和知乎内容平台运营的经验梳理而成,看完有些收获,记录分享一下。

在这个流行斜杠青年、媒介日益丰富的时代,是普通人进行内容创作者们的黄金年代。传统的媒介机构都被tv、大报刊、杂志、广播等占据,普通人要么天纵奇才,靠著作横空出世;要么就是老老实实给各个主流媒体投稿,选不选用完全看主编喜好。

而今天,我们拥有更多的发声渠道,图文、音频、视频、问答社区等平台五花八门,只要你会表达,你就有被看到的机会

比如我之前在平台随便写流水账,偶尔也出几篇过万阅读的爆款;在抖音发个几秒的视频,也能爆百万播放。


虽有爆品,但难以持续,对内容创作的部分疑问,在本书得到解答。


一、怎么开始创作?一定要写自己

为什么呢?写热门的内容,写变现快的领域,并没有错,只不过难以为继。

创作是一个需要才华的领域,灵感总会有枯竭的时候。只有写自己真正关心的、擅长的、真实的内容,才有可能尽可能保持长时间的输入和输出。否则就是无水之源,写一段时间,要么没有兴趣,要么丢失信心。

”内容赛道竞争激烈,每一种类型的内容都有很多人在尝试创作。只有真实,才能独具一格,避开竞争,形成个人垄断。“

就像抖音平台最近很火的“张同学”,当大家都习惯晒豪车豪宅美女来博取眼球的时候,他拍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因为大部分观众都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反而更容易获得共鸣与认同。

当你看到一个内容很火爆的时候,其实同类型的作者已经默默耕耘了许久,此时再进场,无异于是红海厮杀、疯狂内卷;而只有你表达自己,才会有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并且无人能模仿。


二、关注“粉丝社交资本”,而非流量指标

托克维尔在一百多年前第一次定义了“社交资本”。它可以被理解为人类社交行为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共同认知、个体身份、规范习俗、价值文化、信任合作行为等的总称。

流量没有储蓄价值的功能,它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虚荣指标”。

内容创作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大部分人为了高播放、高阅读去进行表达,什么火写什么,什么吸引眼球写什么。但是爆火之后有个问题就是,火的快,凉的也快,而且一味关注流量容易让自己变得浮躁。就像我之前文章和视频火了之后,后续的创作总会受其影响,变得特别焦虑。

普通创作者通过分享真实的自己,如果得到用户的喜欢和认同,这就是宝贵的“社交资本”。早期的种子用户,是可以“滚雪球”的。每次创作都是往存钱罐存硬币的过程,而这笔“无形的财富”后续会产生复利。


三、借助平台优势,善用创作技巧

这本书里讲到了很多平台的分析与选择,比如作者认为“快手、知乎和B站看重普惠、平等和多元”、“微博、头条和抖音则更看重效率 。虽然微博更看重运营,而头条和抖音更看重算法”。作为创作者要挑选适合自己内容的平台,这样更容易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基于基础的表达,运用“混剪”的手法丰富自己的内容;

根据用户的互动,升华自己的内容,主动造梗;

其实可以看出很多创作者已经在运用了,比如papi酱“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新世相“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而无论是昵称、id、头像、签名等等,都是创作者们“个人垄断”内容品牌打造的一部分。用做品牌的思维做创作,关注创作品质,才能厚积薄发。


总结一下:通过创作的“个人垄断”,积累早期“社交资本”,运用“混剪”、“造梗”等方式不断优化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逐渐形成内容品牌。

最后,未来的新可能与所有创作者们共勉:

“内容的力量在快速增强,它不再被视为一个风花雪月的产业,而是滋养社会进化的基础与土壤。这样的觉醒并非偶然,它恰好发生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叉路口。“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作者》:普通人的内容创作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