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前的“热身运动”,你做了吗?
作者:魔云兽
来源:十点读书APP
链接:读书前的“热身运动”,你做了吗?
说明:本文拆解第二篇《分析阅读》中的第六、七章
一、标题分析:
“热身运动”,一个运动的前的行为。
读书前,一个时间点的词语。
作者竟然把人身运动与读书结合,且以疑问句的模式,更加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二、文章内容分析
1、第一部分
小标题: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读什么吗?
分析:看到这个问句,会自我怀疑“难道我读的不是书吗?”引发读者思考以及对文中的内容的兴趣。
内容:
开篇描述了阅读的场景。
“手握一卷书,泡一壶清茶,或正襟危坐,或斜倚窗前....”
阅读到这场景时,特别的有代入感,根据场景的描写,引入文章的内容。
第二段作者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入书中的关键内容。“什么类型的书?怎么分类?用什么方法阅读?”
接着作者以读者的口吻提出了问题:书籍分类真的很重要吗?
作者使用了校园时代的上课场景描述方法,用熟悉的场景与读书的方式对比。引出了书中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知道。”
接着作者给出运用规则的方法:一开始,要先用检视阅读浏览一遍,了解书名、副标题、目录,再看看作者的序言、摘要简介和索引,甚至是这本书的宣传文案等等。
最后是总结这部分的内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带思考的阅读更有目标和生命力。”
感悟:这部分使用了两个场景描写,两次的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出书中的内容。第一个规则和使用规则的方法这两部分是引用书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描写。
从场景到问题到引用,很自然的衔接方式。让读者能够跟着作者的思路浏览全文。这部分的内容是书中第六章《书籍分类的重要性》中的内容。
2.第二部分
小标题:你为什么不愿意多看看书名?
分析:一样的疑问句,能够引出读者的好奇以及想要的解决方式。
内容:
开篇先用两个故事引出文中主题。
故事一:米切尔的作品《飘》,一开始不是以《飘》作为书名,而是借用书中的经典台词——“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为标题,但被编辑反对。接着又提出《军号歌唱真实的故事》、《不在我们的星球上》等都一一被拒绝,最后才使用了《飘》作为书名。
故事二:《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写完交稿时,作者简·奥斯丁定的书名是《第一印象》。但后来根据人物的第一印象延伸出来的《傲慢与偏见》作为书名。
作者借用这两个小故事想告诉读者,书名的重要性,阅读前不要忽视书名。
接着作者从书名中怎么判断是什么类型的书籍?通过书名,猜测书中的是否存在实用性内容?
最后作者对这部分内容的总结,提出了“精读”和“主动式阅读”,这两个概念。这种方法的阅读才能告别平庸。
感悟:这部分是书中第六章《从一本书的书名中你能学到什么?》,从书名的故事引出书中的内容,以及对书中内容的总结,使用“主动式阅读”的优势。层层递进的方式,让读者能从描述、问题、结论中得出自己的方法论。
3.第三部分
小标题:怎么样写一本书?
分析:一样的疑问句,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这是实用型的内容介绍。
内容分析:
开篇作者直接说明自己为什么要从阅读一本书讲到写书书的问题。因为不冲突,因为规则差不多。
接着作者说明读者是以发现框架,作者以建立框架开始。两者的对比,提出了作者写作的意图,一定是把这些框架用各种材料构建成一个成品为读者呈现,就像建筑商不会只把框架拿出来销售一样。
最后,对使用框架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进行总结。如果你不止于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自我成长,还想挑战自我,也可以逆向使用上面的方法进行写作构思。
感悟:这部分是书中内容第七章《透视一本书》中的第三个阅读规则: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通过“框架”这个关键词,从读者和作者的角度给出了分析,并让了解读者从阅读到写作都一样使用框架思维。
三、结构分析
现象+问题+解决方法
文章的三部分,每部分都是从问题开始,说明现象以及给出书中的解决方案这三步骤来描写。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本身就是实用性书籍,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论适合写干货文。
四、感悟:
先阅读书籍中的第二篇《分析阅读》中的第六、七章内容,再看看作者的对内容的拆解方式。更能够了解作者是怎么选择主题?又是用什么案例支撑主题论点?什么样的场景描述引入文中内容?内容的引入大概使用了哪些部分?这些都是两部分的对比才能够基本的了解。
这是这本书的第三篇文章拆解,同一个作者,也能对他的文章结构有课基本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