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游子,望故乡 》前面的闲言碎语

  如果现在离开这个世界,你能留下什么?

  这是我常常自问的问题。达官显贵、富商巨贾可以留一笔遗产,让子女也能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作家学者可以留下作品,让后世品味,供读者学习。然则布衣平民,来这世上走一遭,如白云飘过天空,清风拂过山岗,留不下一丝痕迹。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我接受平凡的人生,但对于就这样缥缈一世燕过无痕,也多少心有不甘。写一部回忆录,或自传体小说,一直以来是我的夙愿。这原本是我打算退休后做的事。现在开始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现在的记忆总比老了的时候要好,精力毕竟还有,谁知道六十岁以后会是什么样呢?

  是促使我提早行动。开通以来,我坚持日更。在最开始的几天,我费劲巴力写个乱七八糟,没有主题没有主攻领域。于是我就决定写故事。编故事嘛,信马由缰,不需要每天选题,只需要由着性子编,怎么也凑够一篇日更了。但这样其实也有一个缺点,维持日更势必让我无法深思熟虑、精耕细作、周密布局,只能想到哪写到哪,所以在故事情节上可能会有些散,类似于散文式小说。事实上,这个故事的前几篇,就是我在以前写的散文基础上改写的。小说分好多种,有的以情节取胜,有的以思想、心理、文笔取胜,不管哪种,写出自己的特点就是成功。

  在日更第二篇小说的时候,我就决定下一篇写自传体小说,这既是日更的需要,也是我完成梦想的必然之举。

  我羡慕、佩服那些玄幻科幻穿越小说作者,我没有那样的想象力和精力。我写东西只能以真实经历为基础,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和整合。

  我也喜欢纯文学形式。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作家和作品有: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寻欢作乐》。我也喜欢《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这样书写一个时代的大部头作品,他们都是文学的高山,为我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和文学营养。

  其实,读者和作家的关系就像谈恋爱。最好的不一定适合你,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能产生共鸣的作家和作品。比如毛姆,他说自己是二流作家中的佼佼者,但是我们所公认的一流作家如列夫托尔斯泰等,我没看过,也许看也看不进去,可是我看了毛姆的小说就特别有共鸣,对我来说,毛姆就是我心里的一流作家。

图片发自App

  作家对读者,对写作爱好者,一定会产生深刻影响,就像余华对我的影响一样。第一次看到《在细雨中呼喊》是在老家县城的书店,看了第一页就爱不释手,惊讶于他不同于其他作品的语言风格,主人公孙光林的性格特质,也像极了我。后来我是在网上看完的这本小说,那种感觉就像极度干渴的人喝到了清凉的泉水一样。他如诗如画的语言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从那之后的写作不可控制的有模仿痕迹。

  再说一个人,村上春树。20多岁时从书摊买来的满是错字的盗版《挪威的森林》,同样给我如《细雨》的震撼。小日本的作家们普遍有一个特点,心理描写极为细腻,琐碎的小事也能写得让你无法停止。《挪威的森林》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大学生,大学咱也上过嘛。共鸣!共鸣!共鸣!只有共鸣才让你震撼。从《挪威的森林》开始,我把能买到的村上的作品都买来看一遍,顺带着把渡边淳一也给看了。作家就是作家,不服不行。这些作家都不是以写情节见长,写的都是日常琐事,渡边淳一更过分,一色的上床,除了在旅馆,很少有在外面的场景,拍成电影估计几百块钱就够了。但这不影响它们成为伟大作品。

图片发自App

  欣赏作家伟大作品的时候,我就有一个冲动,一定要写自己的东西。哪怕它破烂不堪,也是自己的东西。做一件事最好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十年前我抓不住了,但现在就在手里。

  明天开始,我就要把最新力作奉献给和朋友们了,想想都激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游子,望故乡 》前面的闲言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