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戏码化教育

11月3日 第96天分享

        夜听《戏码化生活》,“冬吴同学会”的两个活宝神侃“框架理论”,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戏剧结构,我们接触信息就像电脑处理数据,接触某一数据类型的量越大,就会形成某种处理模式。

        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某些专家牵强地运用现有的思维模式去分析一件事时,听着很有道理,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再看看一个班级的风气,严厉风格的班主任,班级的孩子的确规规矩矩,文明有礼,但上公开课时,就会发觉孩子的灵活度不高,花很大力气去启发都会放不开,思维比较禁锢。

      小米每次回到英德家里时,就是条件反射要开电视看“小猪佩琪”,平时一高兴就想着跳泥坑,真是担心孩子逐渐陷入一种思维模式的“生活戏码化”。与其被单一的“戏码化”,还不如多元地接触正面的“戏码”?其实,家就是最大的修炼场所,行大于言,父母才是孩子耳濡目染的导演罢了。

        据说,当你接受了用特定故事逻辑和取景框架构起来的“世界”,久而久之,你会从认知谬误变成认知障碍,甚至会扭曲现实。

        回到家校共育的边界问题。家长日益增长的文化知识水平,似乎难以赶上学校对家长日益增长的期待。然而,孩子去哪儿了?孩子不该是主角么?成年人不自觉地给自己加戏,于是事情变得荒诞起来。

      如学校设计开创性作业,搞课外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当然是想拓展孩子的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可多数小朋友不是天才,拿出来的成果自然是稚嫩的,虚荣心作祟的家长坐不住,便越俎代庖。老师心照不宣,默许和鼓励了这种风气。孩子之间的展示和切磋,变成了大人之间过招。

        再有家委会问题,本意是加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联系,也有让家长监督学校工作之意。可总有家长擅自改剧本,而且入戏太深,变成了家长狂刷存在感。本校教师子弟的无谓干涉也是一样,刻意的关照,反而强化了孩子数码化剧本。

        其实无论怎么陪伴,孩子始终是主角,这个主角可能没有光环加持,幼稚又天真,可你不能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把他们强拗成杰克苏和玛丽苏,这违反人的成长规律,得出的“成果”也如同泡影般虚幻。

        所以优质的故事,就是一颗优质的种子,不一定会长出怎样的大树。我们每个人都要花点时间洞察自己的剧本,用旁观者的视角审视所处的时代,分析自己的模式,就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96戏码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