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九年前的电影,随着疫情的发生,再次被人提及。甚至上了热搜,成了热门电影。
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这部电影宛如先知预言,与当下竟然如此相似。
《传染病》
这部电影上映于2011是一部灾难题材电影,在上映之后惨遭滑铁卢。
不仅票房惨淡,还遭到了舆论界的口诛笔伐,被认为是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的失手之作。
主要的批评声集中在影片的文本层面:
影片的多线叙事过于散乱,故事缺乏戏剧性和张力,剧情设计过分理想化……
时至今日,影片在豆瓣上也只有6.8分。
然而神奇的是——
疫情发生中的现在,我们再回顾电影会发现,影片仿佛是个精准的预言,电影的各种环节和,都在当下一一上演。
电影和当下的现实的相似度有多高呢?别急,让我们从疫情的源头开始说起。
故事同样开始于冬天,一个传染性极强的新型病毒开始在全球扩散。这种病毒通过空气就能传播,病例最先是在美国、日本、香港等地出现。
很快,世界各地不断有人出现类似症状,先是发烧、咳嗽,接着昏迷和脑出血,直至最终死亡。
就在病毒事件扩散的第二天,美国某大公司高管贝丝刚从香港出差回国。
在机场候机的她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咳嗽不止,但海关人员以为是普通的感冒,就没当回事。
可就在回到家之后,贝丝的病情突然加重,出现高烧不退,昏迷不醒的症状。
她的丈夫托马斯立刻将妻子送往医院,可没想到为时已晚,妻子不治身亡。
还没来得及走出悲伤的托马斯,紧接着又发现,年幼儿子也被贝丝感染,病死在了家里。
面对这样的飞来横祸,托马斯彻底陷入绝望而无助的困境中。
与此同时,全世界都开始出现了类似的感染病例,而且数量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
当时正值感恩节假期,人们大规模移动,走亲访友,所以病毒得以迅速传播。
尤其在一些人口密度高、人员流动基数比较大的大型城市,如香港,芝加哥,东京,伦敦等地扩散最为迅速。
而随着假期的结束,很快又将面临人们节后返回各自所在的城市,那时病毒将会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电影中是感恩节,现实赶上了春运。
这一切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随着疫情的传播扩散,医院方面紧急对贝丝的尸体进行了解剖检验,并提取了病毒样本。
此时,已经到了病毒传染的第5天。
医疗小组的专家们已发现了这个新型病毒有人传人的可能性,想要公之于众。
疾控中心的专家们已经统计出47例疑似病例和8人死亡的数据,可有关部门却不愿意公布真相。
为什么不公布真相呢?因为害怕引起全社会恐慌,所以隐瞒了具体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
而且当地最大的购物季马上开幕,这事关系到州政府的一年收入,没人会擅自发布这些危险信息,让公众恐慌。
对外,他们一直声称只是普通的流感,而故意隐藏掉了更加恐怖和严重的真实情况。
但实际上,美国的各州已经在召集警卫队设置路障,准备“封城”。
也正为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公开,导致人们以为疫情并没有很严重,照旧去逛街购物。然而随着疫情的不断升级,政府和权威机构的沉默和隐瞒,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社会恐慌。
有一位笃信阴谋论的网络博主艾伦看准了时机,率先在网络上发布病毒扩散的信息,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随后,他在网上声称自己也感染了这种新型病毒,但是靠着一味中药「连翘」就治愈了自己。
果不其然,他的“自愈药物”迅速引发了大量关注。一时间引得民众去药店疯狂抢购连翘,城内药店被抢夺一空;甚至开始出现抢劫事件。
然而事实上叫做“银翘”的药物根本没有什么特效,也没有经过对此症的临床实验。
真相不过是艾伦与药品商人的一次利益勾结,利用疫情造谣来带货。
看到这里,电影中的荒诞似乎再一次与当下的现实产生重合。
看看双黄连的主要成分
前几天,双黄连口服液在没有临床实验的基础上,被夸张宣传为“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失去理智的民众们瞬间爆发了一场关于双黄连的抢购风潮,甚至双黄莲蓉月饼,也未能幸免。
比起病毒,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
而接下来的剧情,还有更多魔幻现实的地方。
因为没有及时向公众告知情况,病毒在人群迅速传播,第十二天,感染人群超百万,迫近千万。
而另一方面,随着各种谣言满天飞,造成了民众的集体恐慌。
为了阻止病毒进一步传播,美国政府开始紧急封锁疫情最先开始扩散的城市芝加哥。
于是,学校停课,城市道路被封锁,人们被要求待在家里,整座城市都似乎沦为了一座空城。
眼看着形势如此严峻,一些陷入恐慌中人们,开始想要偷偷逃离自己生活的城市。
由于物资短缺,城内所有超市被抢光,导致犯罪丛生;
而警方也对此束手无策,因为整座城市都陷入混乱,警察根本忙不过来。
太多太多的剧情,都被应验。
就连疫情时期在家办公的桥段,都被编剧给神预言到了。
最危急的则是医院,因为病患太多,救援物资极度缺乏。
美国政府决定将严重感染的人都集中运送到大学体育馆,以便于集中隔离。
这难道不就是现实中的“小汤山”医院吗?
此时的感染者们,除了被隔离之外,找不到任何对付病毒的疫苗和特效药。
每天激增的感染者的爆发和死亡,导致医疗机构崩溃,最终不得不启动挖掘机进行批量安葬。
随着疫情不断失控,来到了病毒扩散的第21天,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
病毒发生了变异。
按照疾控中心的数据预测,未来全球会有1/12的人感染,也就是大约5.8亿人。
另一边,经过科学家们昼夜不分地工作,对病毒进行研究分析,终于制作出疫苗。
疾控中心研究员艾莉甚至为此冒险以身试药,只为了第一时间证明疫苗有效。
幸运的是,她成功了,然而这仅仅是证明了战胜传染病的可能性。
疫苗想要全面推广使用,还要继续做临床实验、联系药品制造商和分销渠道,这些还需要时间。
直到病毒扩散的133天,疫苗终于被研制出来,立即投产。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全球病人那么多,谁先接种疫苗先活下去?
于是,当局采取了最公平的方式:
摇号。
以生日为号,每天只摇一个号,摇中的人可以领取疫苗,其他人继续在家隔离等待。
大家也深有体会吧,第一次摇号不是买房买车,而是买口罩。
可这种看似公平的手段,也不能让所有人信服,因为那意味着——
有人很可能要等一年才能轮到注射上疫苗。
而且注射疫苗的过程很难保证没有猫腻,有钱有势的人们往往可以第一时间拿到疫苗。
从来没有什么是绝对公平的,包括生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电影最细思极恐的地方在于——
影片中的病毒源头——
居然也是来自于一种蝙蝠。
给大家划重点——
没错,又是蝙蝠!!!
这场疫情的开始,是如此得似曾相识。
原本,一只携带病毒的蝙蝠将将啃食一半的香蕉掉到了猪圈,被小猪吃到肚子里。
之后,这只携带病毒的小猪被一位厨师宰杀,厨师的手上沾上了小猪的血液,其中就包含病毒。
而这这位厨师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又和电影中的贝丝握手,从而贝丝感染了病毒。
于是,就从一只蝙蝠开始,病毒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传遍了世界。
电影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不得不说,影片的剧情俨然就是当下疫情的翻版。
根据导演索德伯格所言,影片的灵感是源于2003年的SARS。
编剧斯科特·Z·本恩斯在写作剧本之前,就做了大量的病理学的研究,并找了很多传染病学领域内的专家咨询内容,因而才能让影片保持如此高的真实性。
电影从一开始,就不断用不断利用特写,茶杯、咳嗽、文件、握手等接触画面,强调病毒传染途径的无所不在。
虽然病毒人眼看不及摸不着,但这种惊悚压抑的氛围却蔓延整部影片,让观众透不过气来。
导演索德伯格没有采用戏剧性的手法,而是运用非常精准的细节和刻意控制,十分内敛的镜头语言,将一个末世景象描述的非常真实。
所以——
相比普通的商业灾难片而言,这部电影更接近于一部医疗纪录片。
此外,作为一部灾难片,影片也没有例外地将故事的重心落在人性思辩上。
瘟疫的发展不只是病毒的本身的问题,还有很多制度、人性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文明在病毒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于是,我们才能在影片中看到如此真实的的人性群像。
疫情之下——
有人想着怎么发国难,有人热衷造谣制造恐慌,但也有人义无反顾奔赴前线,救死扶伤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相比病毒本身,人心也许才是更可怕的存在
靠大众自己不能抵抗流行病,医生也不能,政府也不能。只有三者通力合作,才能击败它。
现在,我们全民抗疫已经快20天了,呆在家里的日子,我知道很无聊很憋,谁都想吃火锅吃烧烤喝奶茶。但,现在还不是时候,请大家都要继续坚持,直到出现拐点。
正如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的那样:
现在我要说,你们每个人都是战士,呆在家里不出门的也是战士。我们的战斗需要每一位战士的配合。
的确,现在我们全民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人都是战士。待在家里不乱跑,保护好自己,就是我们普通人能做的最大贡献。
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胜利,会雨过天晴,会阳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