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儿童是如何思考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心理学大咖皮亚杰以及他的主要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实际上,他研究的初衷并不是出于对儿童的兴趣,而是出于他对认识产生的一般规律的兴趣,所以,他更应该被称作是一位出色的认知心理学大师。他深信个体儿童的认识发展能够表现出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他才选择去研究个体儿童的发展。

认知进化机制: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主张发生认识论。他认为,儿童是主动思考者,能够形成关于世界的一系列看法、图景以及小型理论。研究儿童如何理解世界、形成认知,就可以得到认识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而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实现——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反应范围的扩大。例如一个习惯吸吮乳房的婴儿,可能会去吸吮奶瓶或是拨浪鼓,反应范围扩大了。

顺应是改变行为方式。例如婴儿会因为吸吮物体的不同,而改变他的嘴型。

概括来说,一个人原本拥有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然后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便是同化。而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便是顺应。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采用实验和问答的方法,研究了儿童在不同年龄的行为方式,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算阶段(0~2岁)。在此阶段儿童只是个纯粹的自然生物。他们对于外部世界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认识,对于过去、未来、稳定和差别等基础概念没有认知。儿童只是触摸和观看,还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在这个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非条件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感知者。

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发展起客体永存性的概念。客体永存性是指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当时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

成年人是拥有客体永存性概念的。皮亚杰认为,婴儿并没有这一概念。皮亚杰发现在六个月之前,你将婴儿喜欢的玩具(比如说拨浪鼓)藏起手臂后面,皮亚杰认为婴儿真的会以为他喜欢的东西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只要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婴儿就会认为物体已经不存在了。然后当你把手臂拿开露出拨浪鼓的时候,他们会感到非常兴奋和惊奇。

后世的一些科学家认为皮亚杰的这种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即,通过上述实验中婴儿的反应,并不能证明婴儿缺乏客体永存性的概念。然后有一些科学家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实验试图证明婴儿是拥有客体永存性概念的。

下一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也就是说,他们逐渐拥有了表征事物、在头脑中构建世界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局限性的。

局限之一:儿童以自我为中心。

皮亚杰认为这个年龄的儿童完全没有意识到,别人眼中的世界可以与自己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他的证据之一是三山实验。

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拍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

三山实验饱受争议。不得不说,这个实验很bug。对一个2~7岁的孩子来说,这个实验难度太高,涉及到空间记忆和想象能力。而且,这个实验所设计的与儿童的交流方式存在问题。后来其他科学家做了一些实验来证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是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虽然比较初级。

但不管怎么说,幼儿在生活中带有一些从自己的感受、体验出发的特点,确是事实。

局限之二:儿童无守恒意识。

这是皮亚杰在该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重大发现。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不会因为其他方面特征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如数量守恒、体积守恒等。

比如说,这里有一杯水,将水倒进另一个细高的量筒里,水量并未发生任何改变;如果你把一摞硬币全部摊开,你不会得到更多的硬币。但皮亚杰认为儿童并不知道会这样。这是该阶段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儿童在考虑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上,存在着局限性。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普遍缺乏守恒意识,这个观点被大量重复实验所支持。

下一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思维演化为运算思维。运算思维的特点是: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儿童可以解决守恒问题,但儿童的抽象推理能力仍然有限。比如,对于无限这个数学概念,或者像逻辑学中一些纯理论概念,超出了该年龄阶段儿童的理解范围。虽然此时的儿童有能力进行一些逻辑思考,但他们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局限于具体情境。

最后是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可以摆脱具体内容,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其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也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以上就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大体内容。下面谈谈评价。

皮亚杰理论的局限性

皮亚杰的理论有其局限之处。

儿童思维是如何从具体向抽象转变的?儿童的客体永存性概念、守恒概念是如何从无到有的?皮亚杰的理论并不能作出解释。

然后是实验方法的问题。皮亚杰非常热衷用问与答的方法进行研究。但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儿童并未能完全掌握语言,这可能会导致低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往往儿童越小,这个问题就越明显。和儿童产生可预期的交流是有难度的,而皮亚杰的一些实验,大方向挺好,具体设计糙了点,有失精妙,这个在上文中已有提及。在讨论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任何科学时,研究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研究中90%的内容通常都是在寻找一种能够检验假说的精巧方法,好的方法必须有效地控制实验变量。

皮亚杰的伟大之处

这才叫科学

皮亚杰的研究属于完整的科学范畴。他关于儿童发展的那些有趣且可证伪的论断,比如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缺乏守恒概念的论断,能够很轻易地得到系统的检验。事实上,有相当多的证据支持这些论断。通过将各种观察结果以不同的实验方式组合在一起,皮亚杰的理论内容十分丰富。

我们将皮亚杰和以前介绍过的两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和斯金纳进行简单对比。

弗洛伊德,有观察,有思考,但其理论的臆断成分庞大,几乎没有科学意识。

斯金纳,有观察,有思考,还有实验,但得出的结论过于模糊化,被乔姆斯基批判为无效用理论,有科学意识,但科学性还不够。

皮亚杰,有观察,有思考,有实验,结论明确,可证伪。但缺点在于实验研究方法不够精巧,但这不是大毛病,因为「精巧」这东西一定会由后人不断改进、证伪、完善。皮亚杰建立了可被证伪的起点,堪称不世之功。

难得的发现

关于儿童的认识发展,皮亚杰有很多惊人的、而且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的发现,比如在皮亚杰之前没有人注意到守恒。

强调「动作」本身的重要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我认为,皮亚杰这个研究结论颇具启发性。动作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通道。在当前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很多人天天给别人讲大道理(更可恶是一边讲空话还一边骗着钱),却缺少具体的术的指导,并宣称「得其道,术自明」,没听懂只能怪我们自己五行不够。寓教于道的方式恕我不能苟同。从皮亚杰的认知观点出发,没有可操作的术,只知道那么多的道,用处实在有限;因为人的认知,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动作建立起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12 儿童是如何思考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