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摘记二~三)

2 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选题贴近学生日常实践,富有儿童情趣;是种“探究式学习”,仅仅立足于各自学科范畴;是自主生成的,跨学科,合作式的学习活动,重在过程,体验和共享;是学习方式和课程范式的变革,具有促进学生知识统整,智慧统整的价值;是一种开放式课程。                                  课程标准三大要素:“内容标准”——反应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指明不同学年的学生需要达到的成就目标;“成就标准”——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础学历”;“机会标准”——保障每一位学生“学习权”而确定的教学规范、关系规范以及课程资源的分配规范,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新课程实施的焦点在于“学习方式”,强调“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对话中心教学”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合作跨学科的,贴近生活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开放是学习。着重批判“形式主义”教学,摒弃划一刻板的思维模式。

三、着重突出“研究共同体”课程改革,采用“探究式”,“批判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实践探究,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对课程标三大要素进一步研究,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元的发展空间。

3  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

一、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

瓶颈一:高考制度滞后

瓶颈二:教育立法滞后。义务教育四个义务:就学义务,办学义务,就学保障义务,规避义务

瓶颈三:教师研究滞后。

新课程口号:“教师即课程”

素质教育是既定方针,不可动摇。

二、新课程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的活动,而不是“教化”和“训练”。                教育,应当是汲取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

改革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三大转型: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课程范式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到“社会建构中心课程”的转型;教学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

“总体设计与课程标准”之间的第一落差:通过对话,讨论来解决。告别“告状文化”,转型“对话文化”。

“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第二落差:通过教师培训来解决。强调“教师培训”,“校本研修”

第八次课改体现了国际教育届倡导的教育发展的基本准则——“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二者相辅相成。

人的学习不应当是封闭个人主义的操作过程,而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实践”过程——一种对话过程和修炼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的逻辑(摘记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