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读书”已经成为近几年中国人留给世界的印象之一。根据2017年中国全民阅读趋势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每天读书是23.38分钟。据说,这个数字和前几年相比,已经是在“稳步上升”(来源于官方说法)。我们再看看其他国家,以色列人均阅读量在一年60本,俄罗斯和美国的人均阅读量在一年50本左右,我们的邻居日本也达到了40本左右,韩国比较少,但也达到了10余本。只有中国,还苦苦挣扎在个位数上。为什么我们阅读量那么低呢?
01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老师灌输了无数关于阅读的种种好处。不信的话,你在街上随便拉个人问问,他都能给你1、2、3掰扯出来好几条来,譬如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等等,但不管说了多少,最终还是回归在那几声叹息声中——“哎,没时间啊”、“记不住啊”、“看不懂”、“不知道读什么书”……还有人爆出那句在网上红了N久的鸡汤句——“读了那么多书,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关于以上种种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本书找到所有的答案。这本书就是《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它介绍了一种全新的读书法,是基于人类大脑的优越机制,不仅一次性帮你解决“读得太慢”、“看不懂”、“记不住”等关于阅读技巧上的问题,还能帮我们逐步提高自身的沟通力、共情力和写作力,实现阅读的现实价值,让你真正体会到“读书,可以让生活过得更美好”。
本书作者是日本著名的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号称日本脑科学应用第一人,脑科学创意经济的领跑者。为推广脑科学,他不仅写了一系列关于脑科学的书,如《创意脑》、《大脑活用工作术》等,还参加电视综艺节目,现场指导人们如何善用大脑的优越机制,帮助分析现代人士的成功之道,解读人们的恋爱心理等。他的讲话风格非常幽默轻松,带着几分鬼马风格,本书也延续了他这一风格。书中没有大段大段深奥的理论,而是以浅显的文字,轻松的口吻来告诉我们,如何用阅读来改造我们的大脑。
02
谈到阅读改造大脑,大家可能都觉得有几分不可思议,“改造”这词听上去明明是手术刀的事,怎么跑到阅读上了,难不成读几行字就能刺激到大脑神经了。
当然不是。作者茂木健一郎指出,阅读必须兼备一定的高度和广度,才能做到改造大脑。高度指代纵向,指书籍的深度,而广度则指代横向,代表书籍的范围。打个比方,你站在楼顶想要看得高,那脚下的楼必须很高;你要看得广,那脚下的面积必须够宽,否则还没转个圈,脚都挪不开、站不稳了。阅读也是如此,不能受到限制或浅尝辄止,必须从高度和广度两方面来要求自己。有了一定的高度和广度,怎么进行大脑改造呢?别急,先听个例子。
谈到元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大家会想到什么?大多都会说反抗封建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之类。说得都还不错,不过都是语文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咱们来看看中国著名艺术大师木心的回答,在《文学回忆录》中,陈丹青记录道:“女子的维特之烦恼”。看出差距来了吧,我们的大脑一下子就想到了中学班主任的脸,一步跨进了中国封建社会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而木心大师则一脚迈入了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中,与德国文学大师歌德做了回深度交谈。
很多人会感慨:怎么人家想得到,自己却想不到呢。其实,这就是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当然,也有人会说,现在是信息时代,网上啥信息搜索不到,关于《牡丹亭》和《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们上个网,看段百度百科不就了解大概意思了,为啥非要读书?
上网,只是信息采集而已,就好像扫描仪扫一遍,被存进大脑的记忆库里,想起来时翻一下,想不起来时很快就会被遗忘了。而阅读则完全不同,信息被采集后,直接被送进大脑,进行发酵、提炼等,历经一系列过程后,转化成新的东西,最后再被送入记忆库中。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一个是超市买的牛奶,另一个是自制的手工酸奶。咱们先不谈两者的口感、质地,单从获取途径来看,从超市买的和自己亲手制作的,其中的经历和所注入的感情完全不同,牛奶放在冰箱里放过期了也许都还没喝完,可是自制的酸奶哪一次不被推销,还得每个喝的人都赞美一通才肯罢休。很简单,阅读后的心得体会是你自己的东西,而单纯采集来的信息,终归是别人的东西。
书籍和网络就好像一个是正餐,一个是零食,嘴馋、打发时间时吃点儿零食,倒也无伤大雅,真把零食当饭吃,以为能从网络里获取真知灼见,久而久之,肯定得患上厌食症的。
03
谈完阅读的意义,咱们就得正式开始读书了。谈到读书,也许很多人就有一大堆的苦要诉:“那些书读不懂”、“读着读着就困了”、“今天读了明天就忘”……针对读不懂、读得累或是读了就忘等情况,作者茂木健一郎专门介绍了两种阅读方法。
第一种,将它当成“讲述的对象”。给自己一个假设性的任务,从你即将要看的书中找到一到两个可以聊天的话题,讲述给朋友听,自然而然你就要开始认真看,并学着用自己的话复述出。在以后的聊天、演讲和写作中,你都可以把所阅读的书都可以作为话题、素材来使用。
作者茂木健一郎提到在阅读《乔布斯传》中,读到乔布斯本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做任何决定前都要散步。有一次,比尔·盖茨来找他商量件事,他硬是拖着比尔·盖茨走了三四个小时,闭口不谈所商量的事,只是走路闲聊,直到散步结束后才做了决定。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乔布斯用这种方式所做的决定大多是正确的。
木健一郎看到这一段时,立刻就意识到,乔布斯的思考方式其实是利用自己大脑的潜意识。对他来说,这个事例用来解释大脑的作用再合适不过。后来,他在各地演讲时,凡是谈到大脑潜意识的话题,都会引用乔布斯的这个习惯,而听众的反馈也非常好。
“复述”,不仅加深了阅读者对书本身的理解,也是生活中活用知识的一种体现。不仅提高了阅读者的语言表述能力,更能增加聊天的话题,提高谈话的价值。试想,在你的男神或者大BOSS面前,究竟是谈论娱乐八卦新闻,还是谈论《人类简史》,更会获得对方的青睐呢?
第二种方法,就是替换背景去阅读。简单地说,就是用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替换掉书中的背景,再去看看人物的选择。打个比方,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喜欢薛宝钗,而喜欢林黛玉,理由都是觉得林黛玉是真性情,而宝钗则是伪君子,为人处世不仅虚伪,善于讨好人,而且功利性很强。但是如果将两个人放到我们现代的生活环境中来,你会发现薛宝钗更加适合现在的职场环境,她的为人处世更显其高情商的一面,功利性手段则显示出她的理性和睿智,相反林黛玉就显得为人处世过于任性,心眼太小,说话也太刻薄,容易招惹他人厌恶。
从本质上说,以上这两种方法都是关于阅读时的思考技巧。从小到大,老师一直都和我们说“读书要勤加思考,带着脑子”,但到底如何思考、从什么角度去思考、阅读时采用什么思考方式等诸如此类问题,却往往是语焉不详。“阅读时的思考”往往也成了一句空话,大多数的时候只能读到哪里,有感而发,再去自由思考。
像诸如此类的阅读思考技巧、知识的运用等等,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中还有不少,读来不觉醍醐灌顶,不由让人感慨,要是早十年读到此书,也许早在知乎上混成大咖,不,由我来创办知乎了。
对了,茂木健一郎还专门开列书单,介绍了十本堪称“可供一生使用的财富”,有志成为知乎大咖(现在还不算晚呢)的朋友可一定要翻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