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电影!

|影片推荐|

|1. 一部经典的跨历史里程碑式的日本电影,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这部电影是黑泽明导演的。

在这部电影里面,无论是导演方面,还是电影语言方面、叙事方面,有很多新的观念和新的手法,在现在看来一点都不过时。

黑泽明导演其实一直是一个票房很好的、一个比较商业的导演。但是现在大家印象中,他却好像是一个日本艺术片或者是日本大师。其实1他是雅俗共赏,甚至在当年更偏商业化的一个导演。《罗生门》是黑泽明导演第一个创作的高峰期,它有一个承前启后、跨历史、里程碑式的一个作用。

黑泽明很多电影很喜欢一开始就是一群人的静像,《七武士》一开始,在村庄里面的一群人也是,很木讷地静静地呆在那里,包括后期的《乱》,也是一开始一系列人物的静像。这部电影一开始有两个人,一个是和尚,一个是樵夫。他们的对话想不明白,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其实等于在故事的一开始,抛出来一个小小的悬念,他们到底在说什么事,什么东西想不明白?

|2. 经典的一部希区柯克的片子《迷魂记》

为什么它是影史第一?

这部电影是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958年拍摄的,2012年英国老牌的电影杂志《视与听》做了一个统计,最近的投票影史排行第一名的,就是《迷魂记》,超越了《公民凯恩》。

为什么这部电影这么受欢迎呢?

希区柯克就是完全擅长于控制观众的视线,他让观众看什么,然后他用色彩,用镜头调度来去左右观众的这种观感。

《迷魂记》的片头视觉设计很有意思,都是视觉大师索尔•巴斯(Saul Bass)设计的。拍摄一个女人的面孔,她的特写。这也是与影片的故事情节、影片的基调整个息息相关的。《迷魂记》的片头强调了两个点,一是点色彩,这个片的色彩运用非常的强烈,同时也非常有暗示的意义。其中有几种色彩,大家可以在后面观察中特别注意一下。一个是红色,一个是绿色,一个是黄色,还有蓝色,这几种色彩它有不同的含义,在影片里面。第二点,这个片子的原名叫《眩晕》,那个男主角有恐高症,所以片子的片头有很多眩晕的图案来暗示主题。希区柯克很喜欢玩视觉游戏,会让你的视觉忽然就是猛地得到一个震撼。

|3.法国著名电影大师戈达尔 (Jean-LucGodard)的处女作《精疲力尽》

这是一部当时可谓革命性的作品,戈达尔的反叛或者说他对电影语言的革新,在于它跟好莱坞是从各个角度100%的毛孔都是完全相反的。

好莱坞是讲究造梦,很容易让你入戏。但是戈达尔是完全相反,他完全不让你入戏,他完全是断裂的。有一个电影语言,就是因为他而发扬光大,就是叫跳接。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正常一个人走路,从这里走到这里,先拍一个全景走,然后再拍一个特写走,这两个景别接起来是很顺的。但是戈达尔不是,他不会让任何一个镜头的动作顺畅起来,两个镜头接在一起,永远是跳的,他的电影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跳接、断裂,还有各种各样声音跟画面的对位,这形成一个非常特别的视听语言的世界。

|4. 让所有导演都膜拜的一部电影——《八部半》

是由意大利著名的导演也是大师级的导演——费里尼指导的,这部电影的导演技巧,就算到现在为止,也很少有电影能够超过他。就是摄影机拍,也只能拍到一个事物的表面,它无法拍到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的内心,当你要表达内心世界的时候一般怎么表达呢?很多导演用旁白或者用各种方法来解决画面打不到的一个效果,这部《八部半》就是公认的表现人的意识方面最杰出的一部电影。他表现了人的潜意识,包括梦境,幻想,回忆等等,如果能拍出八步班是一个天才导演才能做的事;如果能看懂《八部半》,是一个高级迷所能做到的事。

|5. 最经典的华语电影之一杨德昌导演的《轱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如果要评选华语电影史上最优秀的电影,那么我相信《轱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肯定能进前三名,他在电影里面展现非常立体,也是非常新的一种电影语言的观念——电影空间。好莱坞的很多电影,就是把电影空间局限在屏幕之内,摄影机框框之内,所有事情基本上都发生在这个荧幕之中。如何用电影语言来表达一个更开阔的空间?这是每个创作者不同的空间观念决定的。

    第一场戏很简单,就是张震,这个男主角的老爸在向一个女人求情,电影里可以看到这个空间就是空旷的,这个声音在里面会有回响,其实很冰冷的。因为看不到联招会女主人的形象,她的形象是通过他的声音来表现的。切到第二个镜头的时候,张震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门外,这就是留出了画外空间,那个声音还在继续,这个声音其实已经暗示了张震的命运,不可能是申诉成功,他之后只能去夜间部了。他去了夜间部,就会引发这里面一系列的事情,所以一开场的这个场景虽然只有两个镜头,但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起因起源。

    杨德昌想讲述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杀人事件,他想讲述的是社会造成了这次杀人事件,一开始这个冰冷的女人的声音,就是一种社会上的隐喻。包括张振坐的旁边的大柱子,后面这些墙的背景都是很冰冷的,这个电影是以一个很冰冷很冷酷的基调,开始它的叙述。

    可以说这个电影四个小时没有一个是空余的,没有用的镜头,每一个镜头都有它的叙述作用,我觉得杨德昌导演这电影确实是华语影史上一部难得的杰作。

(侯孝贤跟杨德昌大家都是公认的台湾新电影的,最高的两个人物,侯孝贤拍的更多是中国的乡村,乡俗文化。而杨德昌主要聚焦在城市,尤其是聚焦在台北,所以他们俩本质上不太一样,但是在台湾新电影运动中,他们成了伙伴。)

|6. 诗意电影的巅峰,苏联的著名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一部代表作《安德烈•卢布廖夫》

提到塔可夫斯基这个名字,很多人就会有一个形容词,就是诗电影代表作,什么是诗电影呢?对于一般人来说是,诗电影就是画面非常漂亮优美,但是过程会非常沉闷。因为塔可夫斯基拍电影的节奏感,跟其他导演不太一样。其实每一个电影作者都会具有自己的叙事的节奏感,有的作者可能是短句,塔可夫斯基的节奏就是长句,他的镜头呼吸感也是相对缓慢一些,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凝视感。

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脑袋里构思了一部处女作,这部处女作叫《伊万的童年》。这部处女作一拍出来就获得威尼斯的金狮奖,但是他真正想拍的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就是这个安德烈卢布廖夫。这部片是讲述了一个15世纪俄罗斯的一个画家,东正教教堂里画圣象的画家的生平。所以塔克夫斯基要做这个剧本的时候,或者做这个电影的时候,他们的目标并不是要还原这个画家的生平,他想还原的是15世纪俄罗斯的风情画卷,它的历史背景是处在被打鞑靼人统治的旗下,也就是安德烈卢布廖夫画家经历的一生。

东正教的教义很讲究受难这一点的,安德烈卢布廖夫要怎么通过一个个受难的经历,去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力量呢,就是这部电影想要讲的东西。在这个场景的最后,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塔可夫斯基式的意向,也是对受难这个意向的一个展现,就是教堂里面落下了雪。塔可夫斯基很喜欢在室内做一些,室外天气才有的事情,这其实是有诗意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一种表达的需求。马蹄的声音和它的运动性,包括雪,整体构成一种诗意的氛围,这个氛围可以供你各种解读,这就是塔可夫斯基电影的一个魅力。

|7. 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一部著名的金棕榈奖作品《樱桃的滋味》

著名的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说过一句话,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结于阿巴斯。戈达尔的意思,认为到了阿巴斯这里,电影语言没有再发展的必要了,电影为什么终结于他?他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但普通观众看阿巴斯的电影往往就是昏睡,睡死过去,那么阿巴斯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樱桃的滋味》有一种极简主义的纯粹感,他会把电影语言的手法放到最小。这部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男人在车内的镜头,这个男人一边开车,一边在往外看,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如果你仔细观看,就会发现这里面其实饱含着一些很细微的节奏感。

其实很多现实主义题材大家都不愿意用配乐,因为他们觉得声音环境已经构成了配乐,包括汽车声、蝉鸣声,鸟叫声、雨声都可以制造成一种声音的配乐,而不是自己专门加一段旋律进去,这样会显得很主观。

刚开始的两个镜头,其实就很简单,你很难说找到比他更简单的一种方式,大多数人在拍这些情节的时候都会用比如说,摄影机跳到外面去拍这个车怎么行走,或者加几个机位来表示这一段情节,因为他这个机位很简单,就正面一个,然后反打他的视线,如果是在这么简单的机位的基础上,而且他又很长时间去凝视,但其实里面它传达出了很多复杂的信息量,那么阿巴斯的电影就是经常凝视这些生活的细节和变化。他这一场戏整体就是在伊朗的一个城市里转,它经过的地方其实都不一样,他是让观众静下心来去凝视这个城市,当然,这还包含着叙事上的悬念,这个悬念就是说这个男人到底在找什么?因为阿巴斯的电影一向都是,善于模糊这个剧情片和纪录片的界限,他也不愿意让观众向看好莱坞片子一样去对他的影片的剧情有什么投入,他宁可让大家跳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部电影,这个电影都是制作出来的。

戈达尔为什么说电影语言终结于阿巴斯呢?就是他再一次的去反思了电影到底是什么?

一个好的影迷你得真的去看导演在拍什么,他是怎么拍的,你才能真正体会导演的意思。有很多值得琢磨,甚至反复可以观看的地方,你会理解到更多的东西,更多的信息量,这才叫电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7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