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那一些电影


    《莎翁情史》  美国米拉麦克斯-法国环球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1998年出品      片长123分钟

    莎士比亚是一位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英国剧作家,他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更是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在我国的舞台上演他的剧目也是经久不衰,是世界各国的各个国家剧团的保留节目和衡量一个导演,一个演员和舞美的编导演的成熟标志。尤其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都成了莎士比亚自己的形象的代言人。作为在那个年代最有才华的,最有激情的,最受爱戴的剧作家,他的语言魅力,他的思想深度,他的人物光彩,至今也都是无与伦比的,光彩夺目的,经久传诵的。

    该影片是虚构了莎士比亚的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以欧美家喻户晓的缪斯女神的传说为依托,演绎了青年时期的莎士比亚所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的罗曼史为蓝本。我们都知道,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着诗歌舞美等艺术的女神,是艺术家的授艺者和庇护者,能赋予艺术家以创作灵感,编剧虚构的维奥拉便是能赋予莎士比亚灵感的缪斯女神。其实真实的莎士比亚已婚,虚构的他只能授其灵感,而不能与其结合,既浪漫又符合历史。就像是我们经常在戏说某某的皇帝,不同于传记片的严谨,以及对真实的苛求,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观影的氛围中,有所回味,也有所感悟。回味那彼此的缠绕,难以的分割,感悟那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1593年,英国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伦敦,戏剧开始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年轻撩到的,相貌堂堂的,桀骜不驯的,热情性感的莎士比亚,作为伦敦戏剧界的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却经历着一个剧作家最大的痛苦,那就是毫无创作的灵感。无论是他的投资人,还是剧院的老板如何的去催促,也无论是他如何的去努力,就是无法激发起他对自己的新作《罗密欧和海盗的女儿埃塞尔》的创作热情,因灵感而陷入了创作的危机。

    此时的他需要一名女神来刺激他的灵感,没有想到的是,现实的生活中竟然有一名叫薇奥拉的小姐,不顾当时女人不能粉墨登场的禁令,女扮男装前来剧场试演他的戏。不过年轻的莎士比亚很快就认出了眼前的演员是一位女性,一位典雅与脱俗,高贵与平和的使他一见钟情的,失魂落魄的,不由自主的在浪漫而柔情的宫廷音乐中而坠落爱河。在爱情的滋润下,他的创作灵感如泉涌般地迸发,他急迫地将他们两人之间的相遇写入了剧本,字里行间充溢着满满的爱意。白天他们在剧场排练,夜晚他们拥有着彼此。他用爱和真情来编织着他们的剧作,他用爱和剧作来牵连着他们的生活。在大家的提议下,他把舞台上的罗密欧与情人终成眷属的事实,与现实中的身份,地位,名望,阶级这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使得他们两人无法结合而把原剧本的原喜剧形式改变成了悲剧形式的剧本,剧本其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舞台上,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的发展,观众们也被演员的精彩的表演所吸引,自觉不自觉地随着主人公的命运,或喜或悲,或哭或笑,当剧情发展到最后,当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青春恋人双双死去时,感动与悲伤笼罩着整个剧场。舞台下的观众集体地失控了,几十秒钟的沉寂之后,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用泪水和热烈的来回应,也宣布了该剧的演出成功。在莎士比亚今后的创作生涯中,薇奥拉成了永远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时时都激发起他的创作灵感的缪斯女神。

    我以为,只有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悲剧才能写得那么的浪漫,残酷才能写得那么的凄美,狼狈才能写得那么的从容,欢喜才能写得那么的灵动,戏谑也才能写得那么的无奈。作为一部剧情片,也许这样的结局才是最合理的。只是当这场纯粹得义无反顾的爱情,终于上升为每一个观众内心的信仰时,即使我们大可不必地去思量这一段一见钟情的爱情是否真实,大可不必地去怀疑一个美丽的女子何以混迹于大堆男人之中而不被发现,也大可不必地去在意女主人公的发型为什么总是能够完美地换来换去,却无法不感叹这一场爱情何以无法完美而又无法缺憾呢。

    我也以为,爱是永恒的主题,莎士比亚不拒绝爱情,人类也不排斥真情,我们的心灵总是能或多或少地被某一种情愫所感动,即使是这一种情愫出现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身份,那又能怎样,那又能如何呢?有人存在的地方,有人思维的领域,就有爱的存在,也就有爱的领地。也许莎士比亚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这一段如此悲壮而又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谁又能否认爱情的无私,圣洁,以及给双方都带来的巨大的快感和源源不竭的动力呢?所以我们就要借助电影这一形式,为我们每一个人来完成未完成的梦想,于是在那一些流转升腾的光影之间,我们终于惊鸿一窥地发现爱情的全貌,它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美丽,还要动人,还要撕心裂肺,也还要牵肠挂肚。

    电影结束了,我也从他们的悲情中走了出来,它完美地阐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的甜蜜,最终的无奈的分离就更显得悲哀了。就像是有一位诗人所说;当爱情之火在两人的胸中熊熊燃烧时,一切的伪装都已不在需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目中的那一些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