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36篇《邶风 式微》(全)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36篇《邶风  式微》

【原文阅读】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参考】

        天将黑,天将黑,俺为何不能归?要不是为了你的缘故,俺怎会在寒露里受罪?

      天将黑,天将黑,俺为何不能归?要不是为了你的贵体,俺怎会在泥浆中受罪?

【字词注释】

式:语气词。

微(式微):天黑。

微(微君之故):非。

中露:露中。

躬:身体。

【诗歌赏析】

          关于本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共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充分表达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的艺术效果。“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失于平白无力,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式微》学习的反思探讨】

          这是一首牢骚诗,具体的人物关系不甚清楚,有人说是君主与臣工,有人说是奴隶主与奴隶,有人说是地主与农奴,有人说是主人与奴仆……但不管是何种关系,都表现了上对下的压迫,下对上的不满。

          但是为什么不回去呢?也许有不得已的苦衷。或是人身不得自由,或是生计尚无着落。就像唐代那个新罗留学生感叹的:“不

是不知归去好,只缘归去又家贫。”(崔致远《途中作》)——那时候唐“发达”新罗“发展中”呵。

      关于此诗,《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着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胡为乎泥中”之问,出自此诗;“薄言往愬,逢彼之怒”之答,出自《邶风·柏舟》。一问一答,贴切自然,风趣幽默,很像小品里的场面,《世说新语》的“小说性”由此也可见一斑。当然,此诗除开头的“式微”外,全体都比较晓畅易懂,几乎没有什么语言障碍,所以连奴婢也容易省得,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毛序》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诗经》的语言艺术(1)

        诗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材料,构造出生动感人的形象。

      《诗经》不但是重要的古代社会史料,而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艺术经验对后世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谈语言。《诗经》是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诗集。《雅》《颂》是士大夫的创作,是用当时通用的标准语即雅言写作的;《国风》是各地区的作品,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民歌,但经过记录时整理加工,也进行了语言规范化的处理。

        孔子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这由十五《国风》语言文句的统一和音韵的一致,可作证明。所以说,《诗经》的语言是经过提炼加工的书面语,是在先秦全民共同语的基础上规范化的语言,它对我国书面语言的统一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诗经》一共使用了2949个单字,有许多单字是一字多义的,按字义计算,有三千九百多个单音词。先秦的两周时代,是汉语词汇由以单音词为主向以双音词为主开始过渡的阶段,这些单字又构造了近一千个复音词。这样数量众多的词汇,反映事物较为丰富,表现较为精确。它们就是两千多年以来所使用的文言文的前身。其中许多词汇至今还是现代汉语中表现力强的词汇。

      作为艺术的语言,《诗经》运用了丰富的动词、单音形容词和复音形容词,以及创造性地运用叠字以及双声叠韵词;它的另一特色,是大量运用虚词。这些,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又加深了语意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同时,《诗经》又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格,诸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对偶、衬托、排比、层递、设问、反问、顶真、回环、摹状、拟声、双关、反语,以及叠字、叠句、双声、叠韵等等。常常在一篇诗中,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交错使用,前后配合,互补互衬,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把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鲜明有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学习第36篇《邶风 式微》(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