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大纲

阳明学大纲:

1,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天理只从人心上发,除却人心不见天理。

2,知行合一:

知行本体合一。

知行不合一,只为有私欲隔了,要复那不曾隔断的本体,便是阳明承续宋学理学大传统所在。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实是宋儒所谓变化气质的最大成效。

3,致良知:

致良知即是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胸中的方法。

理之发见处,即所谓良知。

故“知行合一”岂不是一个“敬”字。

致良知岂不是一个“义”字。

敬义夹持,至此便浑化为一。

4,诚意: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诚意之极,知行自见合一,便是真能好恶的良知。

5,慎独。

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

在孤独中谨慎不苟的自律精神。

慎独,其实就是慎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立志。

阳明对弟子说过立志的重要性:

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

若茫茫当当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

在犬儒与反智横行的当下,这段话听来,真是有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7,事上磨练:

阳明学既不偏在心,也不偏在物,在心物之间点出一个感应来,超于朱陆。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左的年代经常会把这段当做典型唯心主义来批评。

钱穆指出:阳明强调的只是在“看”与“未看”上,只在心与物的感应上。

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看,非但没有见到花树,也没有见到你此心。

阳明晚年,特别提到一个“必有事焉”,只有有事了,才能见到心与物。

这就是他强调要在“事上磨练”做功夫的原因。

钱穆:

这是王学折衷朱陆,打通心物内外两端的精神所在,这里才见得是阳明精一之训。

阳明平素教人,只指点出天理人欲的分别,不再主张有内心外物的分别,这是王学高明处。

8,拔本塞源之论:

讲良知之学,易侧重于个人、内心、人与人之相同处、伦理问题的一部分等方面。

而拔本塞源论则扩大于人类全体,扩大及于人生一切知识才能与事业,涉及人与人之相异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切问题上。

阐发人类最高可能的平等性,以及为人群分工服务的个别的自由性,实为拔本塞源论的骨子。

9,大学问:

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明明德则亲民。

良知即为至善之极则,阐发为大学三纲,分述、格、至、诚、正的几层工夫。

讲王学则注重敦本尚实、反朴还淳的行,但阳明讲学,洗不掉“大学为入德之门”的见解,脱不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话头。

大学明明说“格、致、诚、正、修”,阳明却偏说“其实只有一事”。

大学明明有先后次序,阳明却偏说“虽有先后次序之可言,实无先后次序之可分”。

10,四句教: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有些人天性好动,爱复杂,爱玄妙,他专向外面去寻证据,找说法,结果就有唯神的宗教,和唯物的科学。

有些人天性好静,爱单纯,爱切实,他专向自己本身去寻证据,找说法,结果就有唯心的哲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阳明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