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8《父母的格局》(上)

自己拍的

杨澜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到,最让她佩服的是作者黄静洁从不放弃自己的学习和追求,在照顾两个孩子的同时,还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儿子觉得最佩服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因为妈妈在做的事情叫“凭一己之力改变教育现状”。我想到在樊登读书里面,黄和樊登的对话中也曾经说到,自己作为父母是要和孩子一起进步的,不能够躲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讲,她觉得父母需要做的事情是“绑架”自己。什么意思呢?每个人都需要攀登,面对比她还要优秀的孩子,自己怎么可以躲在舒适区里面做一个无奈而又无趣的扎营者呢?如果担心自己很快配不上朝气蓬勃的他们,那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为自己赋能,不让自己落后。这就是“绑架”自己的含义。

父母的格局指的是在教育观上要有高度、有广度、有深远度。高度指的是视野,让孩子们看到更远的地方;广度指的是胸怀,要有包容,越少封闭,越少自私,越能带给孩子积极正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深远度指的是理想抱负,让孩子们不只看到眼前,还可以看到山川海洋星空。

开篇就讲要观察孩子,让环境为孩子的灵性发出折射。这里举了两个女孩子选小学的故事,一个是美国邻居,家里人完全接纳孩子的想法,上了一所小小的环境很美的学校,一路和不多的同学一起成长,小女孩很快乐。那个小环境里的教堂和鹅卵石就相当于是沉默的预言家,把孩子的灵性折射了出来,养成了那个女孩子对美的发现和感悟的能力,最后考上了设计类的大学。而另外一个小女孩在上海,她的语言天赋和内在兴趣早有显露,却无人支持,无人在乎,全家人对她的要求,就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一样现实的,这非常可惜。这个小姑娘在初中阶段遭到重创,幸好高中调整目标,扬长避短,最后也考取了大学。

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看待孩子的育儿态度,一个家庭从灵性出发,另一个家庭从教条出发,不同的育儿观点让孩子就变成了不同的人。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我们成为母亲的第一位老师,我们的第二个孩子是我们做为母亲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们可以把第一个孩子学到的东西,在第二个孩子身上进行实践和完成。【如果只有1个孩子,希望我们能从别的妈妈身上学到经验。这也是本书作者的目的吧。】

第1章,格局教养。讲的其实是选择,小学时怎么选学校?当然是听从孩子的感觉,带他们去各个学校转转,感受一下。【这部分可能因为她在美国,对国内的指导性不大,因为小学,其实我们是没有太多选择的。书中虽然也考虑了这一点,给出了是否可以考虑学区外的非公立的学校这个选项。但现实是在上海的我们,教育选择还是非常有限和严格的,如果你想在这个区域内上学,你必须要在这里有户口或者住满指定的时间,否则就只能选择考私立学校,一是需要花钱,第二还需要考上,总之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选择一个学校是非常难的。】

孩子做选择的时候,父母亲的态度是怎样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是否相信孩子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正错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很多家长之所以不愿意让孩子做选择,常常是因为不信任他的内在力量。怕他选错呀,怕他选错以后就没有办法再纠正了。

让孩子在错误中呆一会儿吧。长大需要付出犯错的代价,他们需要在这个错误中体验错误带来的痛苦和失落,然后自我修正完善,变得强大和优秀。作为父母,我们能够给予的就是时间、耐心和理解。这非常类似于感冒了,不要着急吃药,让自身的免疫系统起作用,如果一生病就用药,这样一旦生了大病,就更麻烦了。【这跟我以前听说过的疫苗管理类似,小错误就是给孩子们扎下去的疫苗,就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疾病来袭。】

父母对孩子信任度的大小,决定了孩子能力的大小。相信孩子内在的力量,就如同相信他自身的抵抗力不是靠维生素喂出来的。我们对孩子有信心,他们才会对我们也有信心。

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学习的能力,而独立是别人教不来的,只有靠自己的实践才能学会。这是一篇他儿子在12岁时写的英文作文,一个论点,三个论据,很不错。

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升学率,这是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大环境,没办法,那么父母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呢?作者从幼儿园早期讲起,选了不同国家的内容,这部分我就比较快的掠过了。

知识是硬实力,但是知识更新换代的非常快,容易落伍,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使用知识的能力,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是软实力,但是软实力又不仅仅是一些特长,它指的是隐含在这些特长背后的品格特质和精神。这些东西,需要时时天天月月年年不休止的自我磨练,和被别人敲打,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所以对孩子来说获得软实力的途径,非常需要父母同行相伴。这里有三种途径,第一是孩子对某一事物自发的追求,第二是他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第三是来自父母和周围榜样的力量。

到底是兴趣在先,你获得了能力?还是因为你在这件事情上有了能力,才对这件事情上了兴趣?很难确定一个先后因果关系。美国大学入学的时候不仅仅是看中一项特长,更看重在这项特长背后,孩子奉献出来的时间,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讲到硬实力,上学以后必然会面对评分系统。如果不关注分数,那么我们家长应该关注什么?如果考砸了分数全线下滑,应该怎么办?思路是:孩子幼年的时候,更多的关注他的兴趣习惯和学习的能力。关注兴趣就是关注了源头,关注习惯就是关注过程,关注能力就是关注了反复的磨练。

比如,四年级以前,一个作文写作总是拿低分的孩子,父母亲不应该骂他无能,骂他不努力,应该暂时忘掉这个差分数,立即着手与孩子一起构建一个阅读计划,并投入自己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做每日阅读,讨论阅读感想,做词汇游戏,尝试一起写日记,一起讨论写作提纲,只有父母真正关注了带来改变的过程,孩子才能积极的为下一次拼杀做好准备。【读到这里我知道我是欠缺的,因为我自己什么都没做。】

(明天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1-18《父母的格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