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5

闲话“梅江丧俗”

听闻老同学母亲大人仙逝,约了几个经常一起的同学前去吊唁,以示哀悼。

老同学家就是隔壁村,离得很近,直线距离不过一里路程。他们村子大,以前是乡政府所在地,是个自然集镇。历史上很有名,一直比较繁荣,不过近几年撒乡并镇后,落败了。

因为消息来的迟,所以我们去得比较晚,待大家约齐去丧事店备好大被香烛花圈,已是晚上十点多了。到了同学家后,主持丧礼的同房长辈已回家休息,屋里只剩几位亲属在守灵。

因为主持丧礼的同房族人不在,所以只有老同学亲自接待了。简单寒喧几句,马上就是"拜灯头"(梅江俗称),先点三柱香,然后烧纸钱,家属女眷"哭韵"谢礼。

其实这“哭韵"是很有讲究的,要哭出来吊唁人的名字、身份、职业、与逝者什么关系或是逝者亲属什么关系,还要保佑其财运、官运亨通,还有身体健康,家里小孩学业有成等等。哭是比较简单的,可以泣不成声,可是哭出"韵"来就难了,这好比唱歌,要有声有色有味,特别是拖音,拖的不好,就刺耳。不过现在年轻女子一般都不会了,记得以前我有个堂伯母哭得特别好,同房族人过逝,一般她都是主角,哭得让人心痛,让人哀伤。虽然现在年轻女子都不会哭了,庆幸的是一些中年妇女专门以哭为职业的出现了,这也算是"哭丧文化"的一种传承吧。

其实今天写此文的冲动是来自于“拜八仙”时看到的场景,一个“八仙头”对逝者的礼仪。正衣,洒手,躹躬,跪拜,每个动作都显得庄重、规范,能够充分体现出“逝者为大”的意义。所谓“当大事”,就是孟子所言“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对孟子的理解,真的可以在这“八仙头”一跪一拜中读懂。然而现在常人所见,有几人能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地完成。跪拜是必须的,礼仪也是必须的,不然乱七八糟的跪拜成何体统。然而当下社会早已把此当作"糟粕"除去了,礼节不必如此繁杂便是最好的托词。

所谓“八仙”,就是同房各支抬棺之人,他们负责入殓、出殡、下葬等事宜。八仙在丧事期间,地位是很高的,丧宴开席必须是八仙桌坐齐动筷之后,奔丧赴宴的客人才可开席。猜想“八仙桌"的由来,或许缘于此。八仙桌的菜肴必须专人负责,其他闲人不许乱动,而且菜肴要比其他桌丰盛。因为都是同房族人,所以八仙都是义务出工,不收酬劳。然而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许多村八仙都是酬劳出工了。什么"解索钿",什么红包,必不能少,否则后果很严重。真的很疑惑: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后?族人相互之间义务帮扶没了,谁家还没有个“死事”呢?

现在说说入殓仪式,梅江这一带是很隆重的。忌讳很多,讲究也多。从祖屋进宗厅,必须有黑伞遮体,否则魂离体魄;所过之户,需稻草打结,晒点米糠,用火点燃,俗称“泡茶”,其意就是不要进屋打扰。待逝者入厅后,抽扳扔伞于水塘,保其阴魂不散。八仙头开始仪式,先喝三碗“孟婆汤”,喝饱此汤能过奈何桥,好见阎罗王;口入“含塞宝”,让死者路上不受饿,再持“打狗棒”,让死者过恶狗岭时,可以躯散恶狗不让咬其身等等。特别是亲人盘绕棺时,须十分注意,绝不许泪滴落在逝者身上,否则要还魂坐立而起。再“喝大被”告知死者此被是谁所送,然后“讨手头”以佑吉利,最后挂帏帐当大事,开始祭拜仪式。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