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自我进步的“现状偏见”

数十万年前,一群猴子因为某种原因从茂密的森林进入了果实并不充沛的草原生活,繁衍了千万代后,进入草原的猴子进化成人,而留在树上的猴子,仍然还是猴子。

一、什么是“现状偏见”

1988年,波士顿大学的威廉·萨缪尔森教授(William Samuelson)和哈佛大学的理查德·塞克豪泽教授(Richard Zeckhauser)在研究哈佛大学9 000多名教职员工的医疗保险计划时发现,当有新的保险计划供选择时,大多数人仍选择继续他们原来的计划。虽然新计划和旧计划相比,可能会费率更低、每次看病花的钱更少,但大多数人不愿意主动去做这个改变。

萨缪尔森教授和塞克豪泽教授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现状偏见”(Status Quo Bias)。人们对已经习惯的“现状”,即使改变现状更有利,也不愿改变的心理。如果要改变,则需付出额外成本,对冲改变阻力。这种不愿改变的心理现象,就叫做“现状偏见”。

1984年,肯尼斯基做了一个实验。他给学生随机发放杯子,或者糖果。过了一会儿,他告诉学生,你们可以选择把手中的东西,换成另一种更喜欢的。这些物品是随意发放的,也没有替换成本。但是,学生中90%的人都选择不换。

因为是随机发放,高达90%的人都不换,并不能说明恰巧大家都喜欢手上的东西,只能说明:大家都不想改变现状。如果真想改变现状,就必须付出额外的代价。

二、你的“额外的代价”有多高?

某人去买二手车,看中一辆宝马,标价50万。他很喜欢,但只愿出40万。车商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他很高兴,于是付了钱,开着车去加油。加油站老板也看上了这辆车,想出53万买,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回到家后,他突然醒悟:别人出价53万他都不卖,白白损失了13万,仅仅是因为他已经拥有了这辆车,不想改变。“现状偏见”的成本,对他来说,大约接近13万。

如果你长期在一个公司工作,毫无前途,在面对可能会有新的工作机会时,你犹豫不决,觉得辞职可惜,付出多少额外的代价你才愿意离开?

每天工作完毕,身心俱疲,回家之后就想躺吃躺睡,一直想去健身,但却懒得动,付出多少额外的代价你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三、如何避免“现状偏见”

“现状偏见”使人们无力做出改变,它也是生活中很多非理性决策的心理根源。从“损失效应”的角度来解释,“现状偏见”可以看成是人们希望避免改变所带来的损失,为此,人们选择维持现状,什么也不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得到一个东西只需要获得,而失去一个东西则要克服“损失效应”。比“得不到”和“已失去”更珍贵的东西,是“将失去”。学会旁观自己,降低心理厌恶损失风险的偏好,才能突破自我,不断进步。

参考资料:

《理性的非理性》

《刘润五分钟商学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阻碍自我进步的“现状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