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落地24步法》第四章,第四节 步法4:科学思维:集体人格与OKR教练访谈

OKR内训
OKR书籍
OKR公开课

第四章,第四节 步法4:科学思维:集体人格与OKR教练访谈

OKR的应用需要一个健康的内部环境

  OKR是一套看似简单,但应用起来并不是那么轻易掌握的工具。

在实战中需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如果以季度为周期,大致需要经历3-4个周期后,组织在应用中的预测精准度,目标及关键结果的把控程度才会明显提升,可以基本掌握要领。OKR的有效实施后,会成为组织应对不确定的核心工具,可以助力我们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直击成长痛点;在团队建设,人才梯队培养上,OKR犹如一种强力的催化剂,实时产生化学反应,从量变到质变,这就是OKR体系的强大之处,也正是OKR的神奇奥妙之源。

但除此之外,OKR的应用需要组织提供一个相对完善健康的内部环境,才可能使协同,自我管理,团队共同目标和集体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展示出前所未有的价值驱动力,实现超越不可能。

然而,在大量的咨询案例中,却事与愿违。我们面对的是传统的管控思维,和多年的所谓“宝贵经验”,甚至在过往的经营中,已经获取过市场的验证。那些曾经成功过的组织,他们会把过往的经验当成金科玉律,或者认为个别细节略加调整,便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也有的组织直接照搬,模仿一些大企业的做法和工具,采用快餐式的复制模式,认为可以度过眼下的不确定阶段,还有一些组织依旧寄希望于传统的关系和阶段性政策,可以再回到过去的增长通路上。我非常坦诚的告诉客户们,不要再浪费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在组织已知的存量市场中,举步维艰的挣扎了,活在当下,从自己开始,从反思到改变,进入增量市场,寻求新动能。

OKR与集体人格

从苏格拉底的潜意识,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再到文化与信仰,再到人格与性格,直到思维模式和进阶通道,无不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当下的每一个人,有些人说;联想出销售,阿里出运营,百度出技术,腾讯出产品经理,这都是一些表象,其背后是组织对环境的适应力,是组织文化中的基因,是集体人格。

OKR工作法体系,突出的是个体价值,强调沟通价值。但是在当下的组织中我们每个人都被角色化了,传统组织为个体设计出各种模板和角色,通过制定不同的激励机制,约束,训练,重复,诱导,施压,奖励,把个体教育成为一个固定的角色。或者说,当大量的被角色化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集体人格,千人一面,具有共同观念和思维。

经过大量的OKR咨询落地案例,集体人格成为组织实施OKR过程中巨大的障碍。

2017年经长江商学院的朋友介绍,结识了一家IT服务企业,该公司研发中心在北京的中关村,总部设在某二线城市,全国设有分支机构和营销网络,现在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将总部迁移到北京,邀请我做OKR的授课及其相关落地辅导。

我拿到资料后,发现这家集团公司成立于80年代末,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主营业务简单直观,经历高速增长之后,营收持续稳定在3-5个亿之间,近几年来出现断崖式下滑,而且至今未上市。我带着极强的好奇心,在我们北京的会议室里,见到该集团的创始人。

我们的会议进展非常顺利,对方温文尔雅,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大学,虽年过半百,但依旧思路清晰,反应敏捷。在落地实施辅导前,我首先去该集团进行几次授课,也有机会见到集团层面和子公司事业部层面的高管,授课环节大家配合度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接受度不错,看得出来,管理者们虽多数年龄为60后,只有个别几个是70后,但都曾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群聪明人,接受新事务的能力还是很强。后来发现该公司在高管培训上投入力度很大,只要有最前沿的课程及方法论,都会组织学习,甚至在企业内部推广。

到了落地初期的预热阶段,与中层管理者接触变得多起来了,大家对OKR实施的态度与高层截然不同,呈现出非常的冷漠,无所谓的状态。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结果居然高度雷同,充满了“官话”和“套话”。基层员工的态度更是恐怖,要么嗤之以鼻,要么充满了不懈,沮丧的状态中似乎还透出了对第三方机构的敌意。

我的好奇心爆棚,已经不是什么好奇心了,这样的一家早期高科技企业,创始人和高管团队均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行业的先发优势,市场的红利期等要素都具备,为什么如今会这样吶?我决定和创始人深度交流,通过寻找冲突,加深对其人格的了解,高管基本上是铁板一块,突破难度较大,我找到几位中层单聊,以教练式引导的方式,渐进式扩展思路,找寻答案。

天道酬勤,好奇心是最佳的导师,经过努力,我终于揭开这家公司那道神秘的面纱,该创始人自幼家境贫寒,典型的寒门学子,其内心比较封闭,很难相信其他人,甚至包括其家人,历经九死一生的创业历程,反而加重了怀疑心态,疑心重重,怀疑一切,很难授权,更谈不上试错创新,生怕失去现有的一切,其个人特质,在组织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这就是法人人格演绎出的组织集体人格。

集体人格的威力

表现在高管层面就是政治化,相互推诿,站队伍,山头主义,以迎合创始人的心智模型。高管们在与创始人之间保持稳定的所谓信任与自身利益的平衡,已经成为终极诉求,尤其是60后的高管群体,早已熟能生巧,被集体角色化了;中层要么找靠山,抱大腿,要么把这份工作,作为过渡期处理;基层则在迷茫中抱怨,在抱怨中愤恨,愤恨被无限的堆积和反复着,直到有一天找到出口……

听员工们说,类似于OKR项目这类管理方法,集团以前也曾推广过很多项目,例如:阿米巴模式,但都犹如搞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式的运动一般,很快就消散的无影无踪了……

我反思良久,与创始人深谈了一次,建议暂停项目进展,当务之急是为组织搭建一个良好健康的内部环境,OKR不过是一套工作方法,它不是万能的……

OKR与教练技术

教练技术近几年来非常流行,在OKR应用环节,其作用效能非常大,无论是OKR管理者,还是外部辅导者,建议娴熟掌握教练技术,对OKR的实施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OKR教练的访谈,其本质是业务牵引和深挖,而并不是OKR教练来替代设计与分析,如果希望组织绩效迅速提升,那么就强制要求组织中的个体,反思业务核心及关联,OKR教练可以通过引导,以达成个体思维建构,与组织目标的一致化;OKR教练可以通过辅导,以达成组织个体的认知的提升和使命目标化;OKR教练可以通过指导,以达成组织个体的聚焦与协同,形成自律,自立的价值化驱动。

小结

OKR教练正是用其强有力的发问,引发个体的思维突破,避免集体人格的束缚。优秀的OKR管理者总是可以灵活的运用教练技术,挖掘出组织中无数的想法和观点,点燃,激活,唤醒个体,形成人人贡献智慧的组织氛围。

实战寄语

一,落地手册

在OKR深入组织实施前,对组织现有氛围的优化非常必要,集体人格形成的固化思维以及文化制约,对OKR的深入和价值产出都会起到巨大影响,下面我介绍三种高效可行的方法,打破传统管理带来的思维禁锢。

方法1,组织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员工更多的安全感,并因安全感而带来团队的认同感。

方法2,团队成员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寻找组织薄弱点,找到组织的短板,并反思形成原因,以及改进方案,通过找寻薄弱点,深挖自身问题,最终实现提高组织的战斗力。

方法3,就是团队全员共同找寻影响组织绩效原因,然后制定可操作的共同目标,前提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可执行,具有行动导向的。

  在OKR应用环节中,引导式教练技术,几乎会应用在所有场景中,对于OKR管理者来说,就是企业教练,本质来说,是通过完善心智模式激发员工潜能,提升组织效率。在教练技术应用中,可以洞察到员工的心智,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实现自我超越。

具体实施中,我推荐一个模型,GROW教练模型。

1,找寻目标,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式的问答,协助员工找到预期目标;

2,搞清楚现状,以目标为中心,协助员工扩展思路,跳出现有的思维框架,探索新路径;

3,让员工在众多新的可能中,找寻新的解决方法;

4,通过多次反复的引导探索,员工在协助下,确定行动计划。

二,案例反馈

   从实战案例中来看,在打破集体人格,掌握教练技术这两方面,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OKR深入过程中,会发现他们的重要价值。

   结合企业训练反馈信息,现给出几点建议:

1,管理者主观上高度重视,认可变革思维;

2,创建包容分享的文化氛围;

3,勤于学习新知识,不断迭代和刻意练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OKR落地24步法》第四章,第四节 步法4:科学思维:集体人格与OKR教练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