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模糊价值,静心观察探寻 ——论《雾》中『模糊』的含义

  季老开篇便直抒胸臆“自己从未喜欢过雾”,但在加德满都的一番欣赏后,他对于雾的态度却转为忍俊不禁,继而惊喜万分。而在理性思考之后,他对雾,或是对模糊,又有了新的领悟。从中我萃取出他的两重认知:

  1.承认模糊的价值,它并不是不精确的借口。

  2.对于模糊,我们应静下心来,试图探寻出其中的规律,从而对于模糊有更好的认知。

 

Ⅰ.模糊的价值

  在季老眼中,模糊不仅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绵延与神秘,更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作为习惯于缜密思考的学者,起初他自然会对如雾般缥缈不定,不知所止的模糊反感。但雾隐没了崇山峻岭,疏远了重峦叠嶂,他可不得不承认模糊的存在了。当他错认尼泊尔男子手中的鲜花,在四面鸟啼间听闻犬吠后,他意识到模糊隐藏了事物的棱角和善恶,同时因为雾的疏远又催生了各种无边际的遐想,从而给透明的未知抹上鲜艳的油彩。由于遐想的不定向性和高频性,这些看似荒诞的遐想,兴许会成为人类思想碰撞的火花,不时会照亮前方的迷途。就以模糊本身举例,模糊数学就是源于日常言语中的无准则性和不确定性,对于社会科学等无法精准定量的问题建模分析,而屡试不爽。

  模糊确实是存在的,它带来了美感。在雾后面,还有未来的源泉。


Ⅱ.探寻模糊的背后

  细读下去又可以看到模糊的又一含义:我们试图接近模糊的本质,但在将其清晰化的征途上,我们却愈发惊叹于它自身的模糊。而发现这些,都需要自身的静心探寻。季老在烦躁时只知雾是虚无缥缈的,是遮挡视线的屏风;但当他冷静下来,便有了别样的领悟。又如文末的“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像之中”,尽管人的思维会随情绪或周边诸物所感染左右,但每一次蜻蜓点水般的思维跳跃总会暗含这样那般的内在逻辑。当我们慢慢缕清之间的来龙去脉时,我们会越发惊讶于它自身的扑朔迷离。清晰化和模糊的深层认识并不是对立的。相反,它们已然达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数学中的分形,原本不起眼的图案在几千几万倍的放大后越发精细,我们便会被那份精妙所折服。又如模糊数学,它采用建模来逼近现实,但由于现实的不确定性和不理想性,在逐步逼近时它在总体上愈发清晰,但在细节上却更扑朔迷离。这便是『尺度渐微』上的统一。但若是20世纪的数学家们局限于理论,那么幻想终究是幻想。若是季老没有细心观察那片雾,他也不会留意雾中跃动的那簇红色,鸟啼中的稀疏的犬吠了。

  Ⅲ.后记

  一言以蔽之,模糊确实存在。它既有美感又有实用。局部模糊而总体清晰可存在,但需要静心探求。

  季老可能借文向我们缓缓说道:

“静下心来,聆听前方的犬吠。不计功名,慢慢拨开科学的迷雾,将幻想逐一验证。”

  也许,正因模糊,我们才需冷静。

你可能感兴趣的:(承认模糊价值,静心观察探寻 ——论《雾》中『模糊』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