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从冯唐的《成事心法》开始

今年看书不算少,也比较杂,不成体系。

做巧克力的时候,看了一些关于巧克力的书籍;做品牌规划的时候,也看了一些关于品牌规划的书籍;做运营的时候,又在忙着补运营相关的知识。

随着角色的变化,关注的内容也始终在变化。

真正开始看书,是从听完了张志顺老道长完整的《太乙金华宗旨》讲解开始的。

听《太乙金华宗旨》的同时,在读两本书,一本是《传习录》,另外一本是冯唐的前阵子的新书《成事心法》。在此之前,大概是一九年末左右,看了这本书的前传,即《品读曾国藩言钞》,本来以为这两本书是一本,后来看了他几次采访,才发觉原来是两本不同的书,于是买来看了看。

看着看着,被曾国藩圈了粉。

由于听了《太乙金华宗旨》的缘故,加上看完《传习录》后对儒教的理解与《太乙》相互印证,发现了一个和传统儒家思想完全不同的领域,于是忍不住会猜测,曾国藩曾公是否已然成圣?

于是又看了《曾国藩家书》,通篇看下来,被曾公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

是否成圣一事,已然不重要了,此刻儒家在我心中的地位又高了一层。

不论是阳明先生,还是曾公,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大儒。

阳明心学虽然被称作“心学”,但通读《传习录》不难发现,其实主线筋骨也是儒教传承,之所以叫儒教而不说儒家,是因为我觉得现在常谈的儒家,以哲学为主导,儒教其实与道教相似,以修行为主导。

道教谈飞升成仙,佛教谈立地成佛,其实和儒教所谓学作圣人是一个事情。

带着这个想法,再往前追索,来到了唐代。

有一次刷抖音,偶然间刷到南怀瑾先生的一段发言,说唐代的韩愈和他的弟子李翺得道之后,李翺有一篇《复性书》,可以看一看。

于是怀着好奇搜了一下《复性书》,惊为天人,果然是得道了,当时我很感慨,这不就是唐代版本的《传习录》吗?

但不禁有些疑惑,这样一位大能,为何没有留下什么耳熟能详的传世作品?后来再一查,发现李翺有一首悟道时所作的诗,竟然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皇帝常常吟诵的一篇诗文,颇为惊喜,下面将此诗附上:

《赠药山高僧惟俨》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我向来对修行很感兴趣,也读过一些佛经道经,平日总是不解为何儒千百年来总与释道平齐,经过几个月的阅读,总算发现了一些端倪,原来其中不无道理。

而后再往前追索,便读了《大学》《中庸》,方觉儒教之法门何在,修行功夫入手之处何在。

昨日读《孟子》,读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於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这一句的时候,脑子里突然蹦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而后恍然,大抵儒教之入手功夫,即在于此处。

书还是要继续读,修行也还是要继续修行。

投身儒教后,整个人的状态比以往平和很多,从前和家里人打电话超过五分钟就很烦躁,现在可以轻轻松松聊到他们不想聊主动挂断电话。

以前不理解家人的很多事,现在也能够理解了,以前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和观点很激进,有失偏颇,现在也逐渐能意识到了。

总体来说,是一件好事。

与看到的各位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谈:从冯唐的《成事心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