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该是有多重要!1/21.2019

转载:新闻“2018年12月2日星期日,晚餐后,吴某康在家吸烟,被母亲发现,其母亲用皮带抽打儿子。吴某康当即进厨房拿了一把菜刀,将母亲砍了20余刀,致其母亲当场死亡。案发时间为12月2日星期日晚上九点多。其母亲死亡后,吴某康一直带着2岁的弟弟在家住宿未外出。”

作为一个家长和老师,我看到这条新闻是非常痛心的。从新闻的报道中,可以看出这样的悲剧产生是有原因的。是什么样的愤怒致使这样孩子走上这条不归路。悲剧已经发生,我们需要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在今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和班里的学生谈心,甚至跟好几个学生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发现很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都不是很和谐,父母不理解和支持孩子,有些父母甚至会对孩子进行随意的打击和辱骂,让孩子的内心非常难受,因为他们都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但是只要他们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父母就会觉得他们不听话。有些家长总是喜欢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孩子做得不好,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打击与嘲讽。令孩子非常痛苦,只是父母不知道他们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里面讲到母婴关系的重要性,孩子与母亲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带给孩子比较健康的人格。

0—3岁是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父母应该给于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能够安心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3—6岁,孩子对外部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探索,而不能有各种手段压制孩子的天性。

3—5岁大约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他已经开始自我意识比较强烈,想要表达我能行的概念,父母不能为孩子代劳,不然孩子会产生“你能行,我不行”的无力感,慢慢他会对父母和自己充满愤怒。

人与人的正常的关系应该是“我和他”,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的,不管对方大小,老少,我们应该是平等的。但是在亲子关系中,现实出现个更多的模式却是“我和它”,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物品,认为自己要怎样对待孩子都可以,因为孩子是他生的。但是他们忘却了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们也会受伤,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与肯定。在新闻中提到,孩子的母亲比较严格,甚至会用皮带抽打孩子。我想她这样对待孩子应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孩子的人格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肯定是受到了严重的践踏,使他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他对母亲产生了仇恨,又没有一个疏解的渠道,愤怒在他的内心积压,到了他内心无法承受的时候他就爆发出来了,悲剧就产生了。

另外,新闻报道中,还提到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头打工。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长期缺位,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男孩子,母亲与父亲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男孩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正面的男性榜样,男孩才能学会遵守规则,学会负责。父亲长期不在家,孩子在母亲那里受到伤害,就没有一个疏解的渠道,孩子心中的愤怒无处发泄,就只能攻击母亲,如果孩子不攻击母亲,也许就会通过自残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不满,甚至绝望。

现在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变得非常功利,大人通过赚钱的多少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转嫁到孩子的身上,就是孩子必须通过优异的成绩来寻求父母的认可,如果达不到,就会是父母失望,甚至生气,父母也总是认为孩子不打骂就不成气候。

可是谁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健康的心理,孩子的发展又怎么可能持续下去?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还有非常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反观这事很大程度上,是他的父母造成的。

如果他的妈妈从小能够给他足够的爱,爱孩子并不是无条件的满足他的物质需求,而是要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行事,让孩子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尊重孩子的选择。只要孩子在不违法,不伤害自己与别人的前提下,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在孩子遇到困难与挑战的时候,父母多给于鼓励,让孩子慢慢对自己有信心,建立一个比较健康的人格。

新闻中的男孩12岁了,已经接近进入青春期了。青春期的孩子典型的特点就是叛逆,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非常强烈了,对自己的生活需要有较强的控制感,但外部情况失控,孩子必须得到适当的心理调节,才能适应。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受不了父母的碎碎念,他老是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父母应该用对待大人的方式来对待他,而不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来教训。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孩子的心理诉求,并且尊重他的心理诉求,孩子反叛的概率就会小很多,因为你尊重他,让他的自我价值感比较强,人变得比较有自信,对别人也相对比较宽容。慢慢会度过他的青春期,他会回过头来照顾父母的感受。

不是生了小孩就能成为父母,做好父母是需要学习了。很多工作都需要岗前培训,但是这份最重要的工作,却没有做任何的培训就上手了。如果我们的社区能够开设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庭教育课,父母能够抱着谦卑的态度去学习,尊重孩子的天性,那么悲剧也许就会减少一些。

虽然孩子是借由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是孩子并不是我们的所有物。即使我们与他再亲近,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呵护他,接纳他,家庭也应该是孩子的安全岛,而不是伤害孩子的元凶。

李玫瑾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生命初期,情感依恋关系的建立,是父母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因为爱你,我时时刻刻关注你的一切,和你互动交流,犯错,委屈,不满时的唠叨都是在积累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资本。

李教授所说的心理资本就是介入资格,因为你的前期付出和交流才有后期管教孩子的资格和条件。

而弑母案的这个孩子,前期缺失了大量的父爱母爱,他们在孩子年幼之时早早下广东打工,由爷爷奶奶亲自抚养,老人的溺爱娇纵模糊了孩子是非的界限。

而妈妈的介入,使孩子硬生生地被迫和爷爷奶奶分离,重新接受陌生的妈妈,还有一个和他抢夺母爱的弟弟,我设想孩子的情绪绝对是复杂而又激烈的。

老话说得好,十月怀胎不如一朝被养。

孩子和你朝夕相处的依恋关系远远大于在你腹中的怀胎十月。

性格的形成,对妈妈的反感和怨恨,使得这个孩子无所适从。

妈妈对孩子的坏习惯做不到坐视不理,却因为迟来的母爱永远丧失教育的资格。相必那时的孩子对妈妈的恨是无以复加的,恨她对自己一无是处的不满,恨她对自己和爷爷奶奶的分离。

说实在孩子给父母以外的人带也许就会是一种二次伤害,育儿虽然是十分劳心费力的事情,但孩子却是带着情感链接被爱慢慢的喂养大的,他可以吃不好,穿不暖,唯一对他心理慰藉的是有父母的有效陪伴,即使有时候爸妈会控制不住脾气,他也会明白,我不是完美的妈妈,他也不必做完美的孩子,我只是对他的行为生气,却不会减少一丝一毫对他的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教育该是有多重要!1/2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