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之我见(7)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 情和景的有机融合构成了我们想要的“意境”,在教育随笔中常用到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教师是与人(学生、家长等)“打交道”的,原本情感就略微丰富一些,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皆为平凡之事。“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看似在写景,字里行间虽“见景不见情”,但感情全融合在景物描写之中,渗透于文字格内。

        我们教师每天的工作生活琐碎繁杂,不可避免会有酸、甜、苦、辣之感,如何让自己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再上讲坛,我个人的选择就是四处行走,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让美来舒缓心境。美本无处不在、每时皆有,需要你我静下心来品味。校园里的某一个角落、小区里面一片静地、城巿里的公园街道甚至商贸中心,都有她们各自独特的美。我自己常到楼下的“翠竹园”,附近的“万山梅园”,稍远的“汉江大堤”,还有古城内外、护城河畔、连绵岘山,咱襄阳的美景实在是数不胜数,不管是忧伤的、痛苦的、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心情,只要沉浸在这优美的风景中或厚重的历史文化里,立刻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猜不明的想不透的烦恼的郁闷的所有不适的心境都会慢慢平复,记录下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就会是一篇不错的随笔。

        转角遇到美——校园那片最美的一角

        汉水之滨、万山脚下有一所美丽的学校,她就是我工作和生活了二十七年的地方——襄阳市第四十一中学。不说她别具一格的连体教学楼,也不说她生机勃勃的标准运动场,单单说那校门转角的小花园,那里就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校园最美的土地。

        一进校门的右手边,便可看到一块淡绿色的“大宝石”,上面“镶嵌”着周恩来总理非常著名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看到她心里会默然涌出一股强大的底气,时时诫勉我们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绿宝石”的后面就是小花园了,一块长约50米、宽25米左右的长方形地块,其实称之谓植物园地更为准确,花、草、树、木数十种:既有开花结果的杏树、木瓜、枇杷、石榴、香橼、樱桃,也有纯开花的木樨(也叫桂花)、紫荆、蜡梅、紫叶李,还有四季常青的香樟、荷花玉兰、棕榈、桂竹……漫步其间,仿佛流淌在植物小世界,静心养气,把一身的疲惫和满心的烦恼都抛之九宵云外。

        春天,这里是花的世界!开在严冬的腊梅,把花期延长到了初春,褐色的枝干上那一朵朵的腊梅花,疏密有致,温润典雅,“枝横碧玉天然瘦,蕊恋黄金分外香”;接着粉红缀枝,香风漫漫,灿若云霞的杏花;然后粉中泛白的,微微散发着馨香的紫叶李花也跑出来了,一群叫不出名的小鸟,掠过花间,时不时吃上一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幸福的在枝头叽叽喳喳,偶尔一夜风雨,满地的落粉让人怜惜不已;这不,紫荆花也冒出来,三朵一簇,五朵一堆,沿着紫红的花茎争芳斗艳,有时,她披着粉红的衣,淡淡的,轻轻的,犹如一位粉衣少女,在那儿随风飘舞;看吧,白里透红的樱桃花开了,有的花三五成群,像在做游戏,也有的你拥我挤,像在打架一样,灿烂的春光照在花朵上,显得更加艳丽无比,没几天,花就凋谢了,长出了青中带紫的果子,如黄豆大小,渐渐长大,由青变黄,由黄变红...... “簇簇红葩间绿荄,阳和闲暇不须催。天教尔艳呈奇绝,不与夭桃次第开”,浓绿圆叶间偶然发现几株粉红小蕊的木瓜花,的确让人惊艳,这种惊艳不是花色的绚烂,也不是花形的璀璨,反而是她的那种淡然,你来或不来,我就这般少、这般雅、这般静;春天的枇杷树开始结满了青青的果子,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琵琶"形的绿叶之间,远远望去,碧绿一片,像是用翡翠装点起来,春风拂过,你高我低的摇晃着,仿佛一群正在诵书识字的小学生。

        夏天,这里成为绿的海洋。经历了春风雨露,树变得更壮实了,叶也显得更茂盛了,植物园地也成为孩子们的避暑胜地。几棵棕榈树笔直笔直地守卫在那里,宛如身穿铠甲昂首挺胸的战士,“巴焦扇”似的绿叶,密密麻麻,仿佛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叶间盛开穗子似的黄色花朵,远远望去,还以为是玉米棒子呢;高高大大的荷花玉兰总是一幅慈善的姿态,用它那又宽又密的绿叶遮风避雨,有它在就有安全陪伴;火红的石榴花,黄色的花蕊随风抖动,和你打招呼,就像跳动的火苗,又像闪熠的红宝石,在绿色的海洋中摇曳多姿,让无数的崇拜者低头弯腰;孩子们最喜欢在草坪里寻找“四叶草”,从东边找到西边,从南面找到北面,只是成片的酢浆草中少见这种“幸运草”,偶有人惊喜地一叫"呀!找到了!"其余的人便围观过来,那种羡慕之情无以言表,又热情地投身到寻找幸运的“伟大事业”中去了,我倒觉得酢浆草的小花更有魅力,见到阳光,便大方的展示自己的美,碰到阴雨和黑夜,就像雨伞一样收拢起来,自我保护,这种本领我们也要向孩子们传授啊!

        秋天,这里又是果实累累。桂花暗香袭来的季节,更有一种收获的美感,“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可我只想把这沁人心脾的香气吸进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里;石榴、香橼和木瓜树枝上挂满了鸵鸟蛋大小的果实,孩子们欢呼着:“石榴长大了,木瓜长大了,香橼长大了!”它们好像听到了表扬,它又使劲的往上长了长,把树枝都压弯了。于是我搭梯摘下诸多果实,放在办公室,课间孩子们便蜂拥而至:石榴是可以品尝的,孩子们砸吧着嘴,虽然味不甜,可吃得津津有味,更多的孩子看到木瓜和香橼,我连忙解释“不可食用,只可闻香”,他们便一脸的沮丧,仿似我骗他们的,我便剖开与之详细分析,此乃药用木瓜与香橼,味酸涩辛、苦难以下咽……这又是一次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啦!

        冬天,这里充满生机勃勃。常青的香樟、玉兰、木犀并不畏惧严寒,依然是绿叶相陪。特别是枇杷,反而早于腊梅开出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在万物凋零之际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真让人陶醉,更是一种无言的敬重。最西边的一大片桂竹,那可是数年前我从黄家湾山坡上购来一段一米多长的竹根种植于此,逐渐演变成一片小竹林。纵然大雪压弯了腰杆,依然努力的向上伸展着,不屈不饶,不管冷风多么凌厉,抖一抖身躯,又是一根根挺拔的脊梁,好像在以身作责,教育孩子们不要害怕困难,自信洒脱的生活。

        小小的弹丸之地,蕴藏着无限的生命之美,正如这两千多名孩子,都是一粒粒不同的种子,如同植物园地的各种花草树木,会开不同的花,会结不同的果,会有不同的成长历程。教育就是要让苹果长成苹果的样子,让梨长出梨的味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是教育之道,也是生命本然,这才能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幸好我们现在已经行动起来,从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层面都有所改进,限制培训机构对知识性学科的校外辅导,加强对劳动、艺术等综合性素养的提升。

        这是一座小径通幽的植物园地,让她陪伴每一个成长的儿童,度过最美的年少光阴,让这一转角成为最美好的记忆。

        这一篇随笔后来发表在《文学天地》杂志上,得到了编辑的肯定,其实我自己也很喜欢,时常拿出来读一读。虽然我已调离四十一中,不能天天在里面徘徊,但我偶尔也会利用周末专访那转角的百草园,指着那片竹林说,那就是我亲手栽下去的。

        因景生情,情景互融,行走中的风景最美。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让这些风景和心情不只是昙花一现,而是记录下来一直留存,这也是我们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行动起来,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随笔之我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