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历五月看潮州文化

前言

说起潮州文化,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功夫茶、饮食文化、木雕文化和陶瓷文化等。但文化潜藏于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文化的影子。

因此,正值农历五月,我就以五月为主题,寻找生活中关于五月的文化现象,用自己的理解,来窥探潮州文化,以及潮州文化下的人们。

在文章中如有错漏,望谅解并指正。谢谢!

一、五月“龙教仔”

到了农历五月,雨季来临,雨水也就渐渐地多了起来,忽下忽停。这时候,爸爸就总会念叨起这句奶奶也曾说过的话:“龙教仔”。

     “龙教仔”是什么意思?我想,要从龙王说起才能剖析它的含义。

说起龙王,很多人都会想起龙王兴云布雨、管理水域的样子。确实,它常常是古代人们祈祷下雨的对象,各地也有设龙王庙进行拜祭,但人们大多关注了龙王作为神仙生风雨、兴雷电的能力,却极少想起他的另外一个身份——父亲。

“龙生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这里看看其中的说法: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引东阳《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生平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是其遗像。”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龙王的九个孩子有各自的喜爱,并且到最后这几个孩子都不会继承父亲的“家业”——下雨。这样看来,龙王想要教自己的这么多个孩子下雨,首先是有些困难的。另外,这几个孩子没有兴趣学,或者能力达不上,这也促使了教育的“失败”。人们常说“望子成龙”,在龙王的眼中,或许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呼风唤雨,但因为种种因素这个目标并没有达成。

    从以上方面,我可以猜测,龙王想要教孩子下雨,效果极可能是不好的,所以下雨才会时下时停。

    但很多时候,面对谚语、俗语,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忽略它的含义,刚开始爸爸对这句话也是如此。爸爸从小到大都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直到偶然遇上大雨随口说出这句话时才明白,原来龙王在教导孩子怎么下雨,而孩子技术还不高,所以一会下一会停。

    查了这些资料以后,我才发现,原来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能够生动地表现了雨势忽大忽小、骤停骤下的样子,古人的智慧实在了不得。我们不应该小瞧那些俗语,它们很多都是从祖祖辈辈传下来,用故事性的语言让子孙后代理解并掌握。虽然这些都也只是我和爸爸的推测,可能并不严谨,或者误解了祖先想要传达的意思,但我想,祖先将故事传给后代,并不是一定要让后人清晰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而是想要将独有的经验传给后代,将智慧的结晶流传后世。

    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将谚语赋予自己的理解,或许是对这句话最大的传承了吧!

二、“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还记得小时候每当到了春末夏初,我常常嫌热,就想把冬天的衣服收走,把夏天的衣服拿出来。那时妈妈总会跟我说:“未食五月棕,破裘唔甘放。”接着就说:“天气还没稳定呢,有可能会冷,先别急着把厚衣服收进去。”

    原来,这句话是潮州本地有名的俗谚。并且,这句话也并不是潮州独有的谚语,在闽南地区、广东其他地方都有类似的说法。这句话中的“破裘”就是旧棉衣,端午节(五月节)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就不再穿棉衣了,而如果还没有过五月初五,就不敢把棉衣收走,以防天气变冷。

    看来,古人对时节气候的研究真的颇深,因为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为了收成,人们会重点关气候变化的规律,总结归纳并传给后代,像二十四节气,他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理所应当的。

    但我想,二十四节气包含的不仅仅是那二十四个被定义过的名字,它涵盖的还有各地对它的阐释所产生的一系列俗语、谚语,就像这句话一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指导生产生活。另外,如今的气候与古代的气候有不同,因此如何去运用古代留下的二十四节气及其一系列俗语、谚语,这也是值得深思的。

    回到这句话上来,每当想起这句话时,除了关注它传递给我们的含义外,我还想象到了古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依照节气规律生活生产,仿佛一切都是规律的,按部就班的,而看到今天,一切都是挑战的,而挑战都是未知数,数不清的创新让规律变成谬误,我们只能在生活中的未知数里沉浮挣扎......这让我特别羡慕古代人的生活,羡慕的并不是归隐田园的生活,而在于那份规律的生活作息,能够减轻生活中因未知数而迷茫苦闷的心态,不会因为突如其来的事情而打乱自己的计划......但这都是不太可能的,也带有一丝丝的消极情绪。无论如何,在看到俗语、谚语在生活实践的作用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遥望古代人的生活,以古代人的生活反观现代人的生活,从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因此,多多了解这些相关谚语,而又何尝不可呢?

三、“五月节”

    关于“端午节”名字的来源,有几种说法:

    一种是因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另一种是将端午称为“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而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还有一种与前一种类似,“端午节”本称作“端五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不管怎么样,对“端午”名字上的解释离不开对“端”的含义的阐发,而无论是将“端”理解为开端,还是解释为“初”,它都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历法的重视,这是可以明显地看出来的。

    而在潮州,我们更加习惯地将“端午节”称为“五月节”,看似这两者并没有什么联系,可仔细一想,这或许能更加显示人们对农历的重视。如今我们大部分还是会使用国历,然而这个名字依旧没有丧失它的“地位”,我们还是一口一个“五月节”,说起来总有那一股浓浓的亲切感。

    说起“五月节”,潮州人将端午节视为“五月的节日”,以月份冠之,可见它的重要性。是的,潮汕地区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八个节日统称"时年八节"。潮汕父老传下一句话:“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因而,对于“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或纪念,或寓意,或企求,形成民俗蕴义。

    那么潮州的五月节习俗到底有哪些呢?

1、粽与壮

    食粽的习俗相信大部分地方都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潮汕人“粽”称为“粽球”,而潮汕话“粽”与“壮”同音,故五月节大家都吃粽求个“壮”的彩头。

     小的时候我一直不爱吃粽子,但真正等到离家到外地读书时才牵挂着那股粽香,喜欢解开后热腾腾的香味扑鼻而来,喜欢家人团聚在一起分享四角粽,喜欢茶后饭余坐着闲谈的时光......

    现如今,有些人会认为节日并不重要,过不过都无所谓。但每当节日来临时,我们最渴望的还是熟悉的亲人的陪伴,而这或许就是节日的意义吧:与亲人团聚,与家人分享节日的快乐。

2、端午“五瑞”

    节至,潮人都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这“五瑞”。

    据《潮州府志》载:唐宋年代,潮州气候湿热,而五月,春尽而夏至,暑湿气交蒸,蚊虫多,瘴气弥漫,故此古俗忌为“恶月”,更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毒”蛰动的节令。悬挂“五瑞”是利用草药散发出来的阵阵芳香,以驱瘟辟邪而保平安。潮汕古民谣云:“五月初五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可见古人悬插“五瑞”是有医药科学依据的。

3、扒龙舟

在潮州,划龙舟叫做“扒龙舟”。

赛龙舟,又叫龙舟竞渡,是潮汕人民喜爱的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

关于赛龙舟的传说,有以下几个:

    据说揭阳榕江下游赛龙舟,以前有条乌龙,年年竞渡夺头标,有一年舵手之妻到河边洗衣,见乌龙正在张口含岸边竹叶。在潮汕有个迷信传说,乌龙若变活龙,不是翻入潭,便是钻入洞。于是悄悄地让自己的裤子给丈夫穿上,传说可避邪。结果像飞一样的龙舟钻入了榕江水里,除这位舵手外,其余全部覆没。故潮汕有“红龙红彤彤,乌龙钻入洞”的民谣。

    潮汕还有一种关于竞渡的传说,就是在某一溪涧,如果经常有人在那里淹死,人们便认为那是“水浸鬼”作怪。所以竞渡时,就请龙舟到那里划来划去数次,名曰“洗溪”。这样“水浸鬼”自然害怕而逃走了。

    潮汕有些地方(如庵埠)在龙舟下水前,要派人送请帖、送“明糖”给附近各商家,请他们前来观赏。各商家接到请帖后,则要备妥彩标,插于江边,当龙舟经过时即点燃鞭炮表示迎接,并赠送彩标。受赠人把彩标带回家转赠给尊敬的人,以示吉祥如意。而有些地方(如黄冈)在龙舟出赛前,要把祭拜的桃李撒向水中,成群小孩在水中进行嬉笑抢夺,称之为“抢龙蛋”。

    这一天,男人们喜欢纵身江河游泳,以除病保健康;女人们则喜取江河水洗头,谓洗龙舟水洁净平安,又能祛头风。同时挑“龙须水”回家贮存、食用。谓贮龙舟水经久不变质,格外清甜,饮后能消灾祛病保平安。清光绪《潮阳县志》曰:“端午酿角黍,……且有汲龙船水饮之者。”清乾隆《揭阳县志》云:端午,“汲江水,储之谓之节水,经久不败。”

4、“富贵廿九夜,咸俭五月节。”

    虽然在潮州,五月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但可并不代表这个节日潮州人们都会隆重地过节,这句话就是一个例子。

“富贵廿九夜,咸俭五月节。”意思是:在春节除夕之时要富贵,来迎接下一年的到来;而在五月节时则应该要勤俭一些。这句话体现了潮州人民勤俭节约的品质,该富贵的时候富贵,该勤俭的时候勤俭,做到收放自如。

    另外,这句话也并不只是潮州人主观去实现的,它还具有客观因素。农历五六月处于夏季,天气比较湿热,东西并不能摆放很久,既然这样,倒不如简单过节。

后记

    文化包罗万象,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关于“五月”这一主题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知道“龙教子”背后生动趣味的故事,遥望“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中古人的规律生活,理解“五月节”中古人对历法的重视,以及潮州人在五月节里的祝福、习俗以及俗语......

    虽然这些只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现象,但从中却可以看到潮州先辈伟大的智慧,古人依照节气、历法生产生活的状态。

这是文化传授我们的经验,也是文化给予我们的对古人生活的想象,文化既影响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又如同镜子般照耀着过去,可以看到,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

    人们常说,要了解一个人,应该从他生长的环境中看他。而我想,这句话反过来不也是如此?

要了解地方文化,可以从地方中的人、物、事中体现。

这也就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想法吧!虽然并不能完整地看到潮州文化的完整面貌,对于我而言本身就有些困难,但至少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有趣的故事,分享一些奇妙的猜测。

    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由世人所了解,也由世人所解释,我的猜测和想法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希望能带来一些启发吧。

另外,就如我在前文中所说的,很多时候,人们容易将一个地方的文化中最突出有名的特征取而代之为地方的文化,忽略了细小的但却是组成部分的文化现象。

    我认为,这是不客观的,因此,通过对五月的文化现象的介绍,我希望我们不应该只看到潮州文化中的功夫茶、陶瓷、木雕的文化,更应该看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这样的话,才能较为完整地了解潮州文化。

    再说说潮州文化吧,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潮州文化是比较“守旧”的,时代快速发展,但时至今日,潮州文化依旧保持着大部分传统的习俗。确实如此,像前文说的谚语、俗语,以及传统习俗,这些都是鲜明的例子。

    然而我想说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当下,传统文化在科技的发展下重新生根发芽。就像去看赛龙舟,我小时候是通过电视的新闻来了解的。尽管如此,我并不觉得离它特别遥远,因为每当五月节一临近,新闻就开始报道,从准备、训练,到正式开始,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直播,而这些直播画面并不亚于现场,它更能够实时关注并了解文化。

    我想,现在而言的传统在今日并不是不可能流传下去,关键是在于转换和发展。并且,不要忽略的是应该肯定科技发展对文化的积极作用,在它的影响下,文化获得了持续焕发光彩的基础,展现了更为持续的风采。

    总而言之,关于文化的话题,我们是很难讨论完全的,而我的理解也是个人的想法,如有不妥望指正,再次感谢!

欢迎关注公众号:bulle小泡仔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农历五月看潮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