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亲爱的小课桌》里有个"课后三小时"的概念,指的是,中国大多数工作族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只有在家长下班、孩子们放学下课后的三小时中。
在这三个小时中,父母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陪伴孩子,与孩子产生情感与内心的交流,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好地影响孩子。
陪伴孩子,最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陪伴的形式。
教育专家张敏在《亲爱的小课桌》中提到了父母陪伴孩子的三种模式:
第一种:只是单纯地陪着
比如,父母虽然和孩子在一起,但是,眼睛却盯着手机,这种方式其实不能称为陪伴。
虽然父母与孩子共处于同一空间,彼此之间却没有产生连接。你活在你的世界里,我活在我的世界里,双方没有交流,心灵互相隔离。
这种陪伴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敷衍的态度,孩子很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点也不重要,没有起到真正的陪伴作用,甚至还对孩子产生负面的榜样影响。
第二种:用心投入的陪伴
父母放下自己的事情,用心陪伴孩子。
在孩子在需求时给予回应,在孩子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在孩子迷惑时给予点拨,在孩子出现偏差和问题时给予纠正或及时制止。
或父母和孩子一起共同参与到某个活动中,比如手工、运动、聊天、亲子游戏等。
这种陪伴,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与思想交流,很好地促进了亲子情感。
第三种:在陪伴中引领着孩子成长
这是质量最高的陪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比如,父母带着孩子去开阔眼界,见识不一样世界。
比如,父母在孩子学习时,自己则在一旁静静地看书。这种专注与不忘学习的态度,把孩子带到一种学习的氛围中。
陪伴的最高境界是,父母用终生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并用最先进的理念引领着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许多家长和孩子交流的话题只有学习,孩子的其他想法、爱好,在学校里的喜欢哪个老师或者有哪一些好朋友一概不知。这样双方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内心连接,亲子关系只会越来越疏远。
结果是,父母所说的与所做的,孩子并没有真正接收到和学习到。
因此,有效陪伴的前提关键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才能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与真正的引领作用,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关于陪孩子写作业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任何时候都能成为家长关注与讨论的焦点。
重视孩子学习,一直是中国传统保留下来的文化氛围。从古至今,读书一直是许多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这里单独拎出来说一说。
在学校里,老师注重的是学习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我如何让你更快更好地掌握内容,如何让你有更好的学习效果。给孩子布置作业,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但是,读书不等同于写作业,所以家长更需要关注孩子学到了什么,以及作业背后那个孩子的收获与感受。
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心平气和,允许孩子慢和犯错。如果只是一味地催促、挑毛病、发火、打骂,只会让孩子厌倦甚至害怕学习。
当然,如果忍不住发火了,家长也不要过分内疚。提醒自己下次注意改进就好了。
陪孩子写作业时,应起到积极作用,而不是负面影响。
一些家长觉得,催促孩子快点写,这样就是负责任的表现。当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时,他们就开始发脾气。
有的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时,自己在一边玩起了手机。这样做,既不能让孩子专心写作业,还降低了父母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8岁的孙启航,是妈妈一个人带大的。上二年级的他,在出场秀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在写作业时,妈妈陪在我身边,有时候会玩手机发出声音,影响到我。"
7岁的谢雨希,专注力比较薄弱,写作业磨蹭拖拉。因为她有个拖延症的爸爸:"爸爸天天打王者,妈妈叫他做什么,他都要拖三分钟"。
这些,就是负面的影响。
另外一些家长因为心疼孩子,会在他们写作业时,一会儿倒水,一会儿递吃的。还有一些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不停的纠正孩子错误。
这些,都只会不断地干扰孩子学习,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那么,家长在孩子写作业时就什么也不能做了吗?
也不是,只是做的时机要选对。 这个时机对的主要前提是,不影响孩子的专注。
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正如张敏所说的,孩子的注意力是与生俱来的。而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专注力。
一、给孩子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例如不要在旁边看手机、电视和交谈等,另外家长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去打扰和打断孩子,有什么问题尽量等孩子一段学习任务结束后再说。
二、给孩子一个学习的仪式感
例如让孩子先把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做掉,让孩子坐到固定的学习桌前,家里关掉电视,手机调成静音等,这样,孩子也会更容易进入专注的状态。
三、给孩子的学习任务,要适应他们的节奏
比如,一、二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只有20分钟,家长不要一下子给孩子布置时间太长的学习任务,而应该分段进行。每20分左右,让孩子休息3、5分钟,喝水、吃点东西、稍微运动一下,然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这样,孩子的学习效率会更高。
关于孩子的起跑线
叶一茜的这段话代表了许多焦虑家长的心声:
当妈以前,我觉得要让孩子快乐地学习,不能报那么多实习班。当妈后才发现,真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假设你的孩子是希希(谢雨希),我的孩子是腾腾(盛云翼),两个孩子放在一起,你能不着急吗?
但是,没有人是输在起跑线的,因为人生并不是一段段短跑,而是一个目标长远的漫漫长跑。
那些在"起跑线"上焦虑的家长,其实并没有看到孩子自身的价值,也就无法看见教育孩子的长远目标。
他们焦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拿自家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家孩子的长处相比较。这种比较,就是否定孩子自身价值的体现。
还记得在第二期中,徐敬凯妈妈总拿儿子与别人比较,当傅首尔说 "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时,这位妈妈不屑地说:"就他还独一无二的存在?"
傅首尔当场就急了:"你怎么从内心里面不认可呢?"
长期的比较与否定,让徐敬凯失去了自信,他甚至自卑、畏缩、迷失自我,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父母才是孩子的真正起跑线。
教育专家张勤在《不一样的亲子沟通》中指出,造成孩子自卑的六个方面:
孩子自身的性格因素;
童年时被家长严格管教;
父母自卑形成了一个榜样;
长期不被重视与认可;
源于孩子的一些先天不足;
孩子在生活中突然遭受重大打击。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自卑呢?张勤提出了以下几条主要的建议:
经常用正面语言肯定孩子;
坚定的自省状态;
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的独特性;
帮助孩子相信自己,相信他人;
永远不要提"自卑"两个字。
正如傅首尔所说的:“人生最重要的三样是持续自信、持续努力和保持一颗平常心。”她表示自己挺反对在家庭聚会时, 大人让孩子背诗。"我说我来背,我不让孩子出现在这种攀比的环境里。"
张敏对傅首尔的这种"捍卫孩子童年"的态度表示了高度认同。
他说:
成功的定义是多元的。许多家长把精力放在学区房、赚钱和名校上,这些都只是锦上添花。但是,真正重要的是锦,锦是孩子,锦是父母的修炼。
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父母只有先修炼好自己,让自己不再焦虑,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看见真实的孩子,发现并帮助他们发挥自己潜在的天赋智慧,更好地去成就自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