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在绝望中寻求希望,命运自有更好的安排

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梦溪书谈。文责自负。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

13岁,他考上清华附中,不仅成绩优秀,还是个体育健将。

18岁,他满腔热血,开始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涯。

不曾想,命运在此时突然急转直下。

艰难的生活使他落下了腰腿疼的毛病,后来病情加重,行走困难,不得不回京治疗。

因为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病情每况愈下,最后下肢彻底瘫痪。

21岁,在最狂妄的年龄,他被永远束缚在了轮椅上。不久后又患肾病,并发展为尿毒症,靠每周三次的透析维持生命。

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史铁生。

倘若命运突然急转直下,苦难接踵而至,面对命运的不公,你会怎么办?

是颓废沉沦、自暴自弃,还是不甘示弱、奋起反抗?

双腿瘫痪后的史铁生,也曾情绪失控,一心求死,并几次自杀未果。

后来,他是怎样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的呢?

在他的《我与地坛》一书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中学时读《我与地坛》,当时只道是写尽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思念,和自己对生命的哲思。

人到中年,经历世事沧桑,看尽人间苦难,再读《我与地坛》,竟有了更多深切的共鸣,以及对命运的思索,也越发觉得:

如果事与愿违,也许是,老天另有更好的安排!

Part 1

在绝望中看透生死,让生命更有深度

21岁的史铁生,风华正茂的年纪,突然遭遇了双腿瘫痪的不幸。

这样的境遇,换做谁,都难以接受,更何况一向自尊要强的史铁生。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总是摇着轮椅,来到家附近的地坛,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那时的地坛,不似如今的热闹繁华。当时的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是一个宁静的去处。

在那里,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

看每天来园中唱歌的小伙子,

看每天来园中跑步的长跑家朋友,

看饮酒的老头,

看捕鸟的汉子,

看园中穿行上下班的中年女人,

看漂亮又弱智的小姑娘被戏耍,又被哥哥解救并无言地送回家。

在那里,他看园中的一切草木万物。

看捋着胡须的蚂蚁疾行而去,

看爬得不耐烦的瓢虫忽悠升空,

看露水逐渐压弯草叶,轰然坠地摔开的万道金光,

听满园子里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

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想关于生和死的事。

这样想了好几年,后来他终于弄明白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与死我们无法选择,但生与死之间的这段距离,我们可以主动创造。

正如文中所说: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看透了生死,才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以豁达的心态面对每一个当下,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

Part 2

在绝望中感受亲情,让生命更有温度

人总是在心智成熟后,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当年,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史铁生,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一个母亲,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的儿子,而且是唯一的儿子。

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

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

她希望儿子能好好活,走出一条幸福的路。

但当时暴怒无常的儿子,经常动不动摔东西,她就悄悄躲出去,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当儿子狠命地捶打自己的双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她扑过来抓住儿子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脾气坏到极点的儿子,还经常发了疯似的离开家,回到家又像中了魔似的一言不发。

她唯有在儿子动身出门时无言地帮他准备,再默默地看着儿子摇车走出小院。

她鼓励儿子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她从不要求和儿子一同去园子里,她知道要给儿子独处的时间。

她惶急地走遍整个园子,寻找在园中待得太久的儿子,见儿子好好的,便又悄悄地转身回去。

她小心地呵护着儿子脆弱的自尊,她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地度过了无数难熬的白天。

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所有的痛苦和担忧,她都深深地埋在心底。

所有的理解与呵护,她都无私地给予孩子。

母爱是卑微而坚忍的,更是无私而伟大的。

如果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一个精神家园,母亲就是他精神家园的支柱。

母亲的爱,陪伴他的每一次精神跋涉,使他成为一个灵魂健全的人,更成就了他获得新生的机会。

Part 3

在绝望中找到希望,让生命更有高度

史铁生曾说: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写作,照亮了他的精神世界。

现实世界的他,是充满苦难的。

双腿残疾后不久,他又患上了严重的尿毒症,通过每周三次的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在苦难中,在与病魔斗智斗勇的日子中,他依旧忍着病痛,笔耕不辍,在病榻上完成了绝大部分作品。

正因如此,他一直称自己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在写作中,他不断自我剖析,积极思考,并一遍遍地向上天追问生命的意义,在自我救赎中,也成了他人的救赎之神。

难怪周国平对史铁生大加赞叹之余,说“他已经彻底参透了信仰究竟是什么,他也明白了信仰的真相是什么。”并称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最具有自发的哲学气质的小说家。

很多人在史铁生的文字中,获得了生活的希望和力量。这就是他写作的意义。

正如华语文学传媒在颁奖典礼上,给史铁生的授奖词中提到的: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写作,是他身体疼痛时唯一的精神寄托。

写作,是他身处绝境中寻找到的希望之光,这束光,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史铁生用自己真实的一生,告诉当下的我们:

一个人不管遭遇什么苦难,一定要直面困境,勇敢向前。只有当你向前走,才能在绝望中找到希望,才能看到更加辽阔的天地与人生。

写在最后

倘若史铁生没有残疾,他会过着怎样的人生?

作家王安忆就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她说:

“也许是,“章台柳,昭阳燕”,也许是,“五花马,千斤裘”,也许是“左牵黄,右擎苍”......不是说史铁生本性里世俗心重,而是,外部生活总是诱惑多,凭什么,史铁生就必须比其他人更加自律。”

“现在,命运将史铁生限定在了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部生活,他只得往内心走去,用思想做脚,越行越远。”

上帝带走了史铁生的双腿,却造就了他对生命如此厚重的感悟,成就了他的文学之路。

难怪弗兰西斯·培根说:“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予你彼,就不再给予你此。”

所以,当遭遇不幸,事与愿违时,请一定要坚信,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命运自有更好的安排!

诗人普希金,在幽禁期间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分享给大家,共勉!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地坛》:在绝望中寻求希望,命运自有更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