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女儿最好的玩伴
——我与女儿的童年玩耍趣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58条《“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中写道:
我深信,如果把周围世界作为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那么随着儿童的入学,他的记忆的敏锐性、思维的鲜明性,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
他解释道:
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
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的感性思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对于儿童而言,最好的教育场景是大自然。
自然界的风吹草长、虫飞蝶舞,都是极好的认知材料,都可能为儿童积累下感性的材料,成为日后学习更深入的理性知识的源泉。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在卢梭看来,“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小时候就与我们生活在农村的中学,时常接触自然,二女儿出生时,我们全家已搬到县城居住,无法经常性的走进自然,我也想方设法陪伴她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现象,从而开发她们的思维。
在自然中玩耍
在农村生活的时候,校外就是田野,春天垂柳发芽,我们折柳枝,编柳帽,做柳笛;
榆树结出榆钱时,我们摘榆钱;槐树开花,我们摘槐花。
麦地有大片的油菜花,我们借着金黄的油菜花,拍照,还摘几朵油菜花带回家,摘到玻璃瓶里养着;
记得校外有一棵被刮倒的柳树,一直斜长在地边,我带着女儿还有同事的孩子们一起大胆地爬上斜生的树干上。
女儿也与其他男孩子一起,爬上树,摘柳枝,还比赛谁摘得最高,要不是为了安全,我会鼓励孩子顺着斜的树干,爬到顶部。
有农家的菜地,夏天西红柿、茄子、黄瓜成熟,我们去观察。叶间的瓢虫、蝴蝶,草间的蚂蚁、蟋蟀,都会成为我们捉回家,赏玩的标本。
更多的时候,我让女儿在校园里跑着玩。学生一放学,空荡荡的校园就是偌大的游乐场。
女儿扛起一把破扫帚,追着一只蝴蝶,满校园玩,十分钟后,终于把蝴蝶拍掉在后操场的草丛里,兴冲冲地捏着拿给我看。
……
我相信,这些都是女儿最快乐轻松的记忆,不仅增添了童年的兴趣,更为以后她学习积累下广泛的体验与素材。
如今大女儿是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这些童年的快乐记忆,应该成为她爱好写作,致力文学的源泉。
做过的“实验”
小女儿不于像姐姐一样,有更多的时间到大自然中玩了。
不过,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会带她到农村的姥姥家玩,在田野里任由跑跳;周末带她到森林公园,看花草树木,看虫鸟鱼蝶。
在家里,我也创造机会一同做一些直观的小实验,感受自然事物的乐趣。
我们在鱼缸里粘上半支蜡烛,点燃后,再倒入清水,让水快要淹没蜡烛头,看蜡烛自己在水里燃烧掉中心,而形成圆筒状的烛皮。
从街头买来的泡泡水玩洒了,女儿求到我再买。疫情期间,怎么出去?
我们打开手机搜索泡泡配方,自己调制。
茶水、洗洁精、白糖……找齐需要的家庭物品,女儿和我一起,又是倒水,又是搅拌,按照一定的比例兑好后,居然吹出的泡泡也又圆又大。
下雪了,女儿不怕冷地站在阳台,打开窗户,伸出双手,去接雪花。
一问才知道,女儿想接到雪花,查查雪花的花瓣。
我笑笑:傻妞,手接不冷吗?况且,雪花一落到手里就化了呀!
我找到一片破布,放在窗外的栏杆上,不一会儿,上面就落满了雪片。
我说:看,现在你能查雪片花瓣了!
女儿高兴地看着布上完整的雪片,兴致勃勃地查起来。
我把两个一次性纸杯,用一根细线串起来,做成了一个传声器。
叫过女儿,我们每人拿一个,站在客厅的两头,我说话,她反纸杯放在耳边,我们高兴地玩着打电话的游戏。
后来,女儿居然自己做了一个,叫上对门的小女孩,两个人在楼梯里,一个在五楼,一个在三楼,打起了“电话”。
我们养了一只小乌龟,女儿把它拿出来观察,对着乌龟大喊,然后,疑惑地告诉我说:
“爸爸,乌龟是不是聋子?”
我笑笑说:“爸爸也知道。你做试验呗。”
一天,女儿去乌龟,竟然发现乌龟没在缸里,才想来,昨天把它拿出来,忘记放回缸里了。
“爸爸,乌龟不见了!它迷路了怎么办?”
我们在房间里到处找,生怕找不到,一不小心踩到它。
终于在客厅沙发下找到,才安心地放回缸里。
女儿又给乌龟盖上了层妈妈用来泡水喝的晒干的蒲公英,还说:“这是小乌龟的被子。”
她还马上,盖了“被子”后,乌龟果然暖和多了,不再像以前成天缩着头了。
用故事识字
小女儿近七岁,一年级,疫情期间作业我也参与辅导。
一次,语文老师布置让把两课的一类字和二类字,按照一字一间一词一句的要求听写。
一类字较简单,女儿可以直接独立完成听写。
但二类字课本只要求会认,没要求会写,因为这些字笔画有些多,不易让孩子书写。
这些足足有38个的生字,我又不想降低老师的要求。
我想到可以根据字形把笔画多的字,编成故事,让女儿记住,或者可以增加记忆。
“有一条蛇,露出了头,我们用耳朵听出了它嘶嘶地爬过来,但是你很勇敢,用手拿了根树枝,就打了过去。”==(敢)==
可过了一小会儿,再一看,伸出一只小脚,你知道不是蛇,因为蛇没有脚。你用力去打,虫子跑出来,原来不过是只蜥蜴。==(勇)==
古代的镜子都是铜磨制的,照镜时,就立在镜子前,得仔细照,就立了一天,最后一条腿都累弯了。( 镜 )
一个人总是很高兴,天天瞪着两只眼睛,张着嘴,开开心心的。(总)
……
这样讲的故事识字,虽然有些并不符合字的本义,但如果真正只讲形声字、会意字,女儿是理解不了的,这样的故事反倒更符合她的心理,38个字,居然都听写正确,还造了句子。
写绘日记
女儿自疫情宅在家里,我就鼓励她写日记,没有什么具体要求,只要写自己一天里的有趣的事情就行。不会的字可以写拼音。
到现在女儿居然写完了十三个田字格的拼音本。
这月里,她自己为了表达的更有趣,还自己仿照“米小圈”图书上的写法,给自己的日志配上了插图,做成了写绘日记。
吃蛋糕后,留下的小玩偶娃娃,她自个找出针线,为玩偶缝上了裙子,后来,又改为美人鱼。
日记中还画上了美人鱼的插图。
一次在阳光读书,课本不小心掉下阳光,她迅速去下楼捡,也写到了日记中。
这样的形象化的日记都会是孩子以后美好的回忆,也是她积累感性素材的智力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
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生动的直观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源泉,在这个源泉的各种形状、色彩和声音里隐藏着成千上万个问题。教师揭示这些问题的内容,就好像在翻阅这本《自然界的书》。
所以,我知道,这些生动直观的生活不是知识的根本,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手段,是启发孩子产生问题,开动智慧的窗口。
台湾黄武雄在《童年与解放》一书中谈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结构时说
“人认知图式的发展就像酒坛里葡萄的发酵一样,每一分每一秒,坛里都在变化,外在世界的种种对小孩都是刺激,小孩需要自己去吸收,云组织,去加以同化。必要时还要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去顺应,这一切都要由他自己来主导。整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皆依循:由知觉而理性,由具体而抽象,由特殊而普通,由近而远,由现在而过去而未来。”
在以后的日子中,我还将做孩子的玩伴,与孩子一起多方面的感受自然,用形象去启发思维,积累更多的感性材料,感触更多的新鲜体验,为更深入地学习知识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