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坝修桥正当时

          ————《坝拦桥》观影有感

Annnie

一个用第三只眼慈悲看世界的导演,用一场电影演绎了三个小朋友的童年生活模式,点醒了一群“自以为是”的成人。电影叙事情节简约却不简单,平实却不平凡。透过三个孩子的故事,导演纯熟地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把矫治家庭关系的学问不着痕迹地搬到了青少年成长训练营里面。这样的用心让人望而生敬——对父母这个职业充满了敬畏,更是对红十字和谐家庭基金会所做的事情的敬重。

每一对夫妻,不是结合在一起就万事无忧;每一对亲子关系,不是生理上认同就好。每一个孩子都应当由父母为他们筑坝修桥,引导他们按照自己最优的方式成长。

          小石头:修筑一条自信的通天桥

  四岁半的小石头,以哭闹来抵抗自己面对的困难,以耍赖来要求周围人对他关注和妥协,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手段而已。日常,我们的父母要么妥协来实现他们的目的,要么是以怒吼来压制住他的诉求。但是在影片里,村长先是和他做好约定:只要他坐了"小黄蜂"就要登上山顶;还约定好了“见到妈妈不准哭闹,要继续走”。四岁半的孩子,虽然还不明白太多的要求,但是在村长的引导下,一步步走到了山顶。这样的体验,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成就和欣喜啊!还有一个村长和孩子一起喊山的情节,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很大的感叹:蹲下来,看到孩子,看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予以疏导和鼓励,现在会不会少一些受心理困扰的孩子呢!如果说前面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小石头体会到登峰的喜悦,那么带他喊山,是让他正确宣泄情绪的一次体验。

多幸运的小石头啊,在村长和父母的鼓励下,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样的经历,在一个四岁半孩子的心里,一定会种下通过努力就可以抵达成功的信念。一次训练营活动给孩子未来人生铺就了一条自信的桥,那就是一条通天桥。

          瑶瑶:修筑一条多姿多彩的彩虹桥

初观影片,瑶瑶给我的感觉就是”娇气“与”作“。来到训练营,三天不出帐篷,因为有"高原反应",也不和小朋友一起吃饭。这种场面,每一个妈妈都见识过吧。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乖,而我们自己的娃就那么“作”呢?当我们看到“红薯粥里加盐”的场景时,如果对号入坐,瑶瑶妈的行为就是我们的日常吧!

“瑶瑶,吃点粥吧!”

“不吃。”

“吃点吧!”

“烫!”

“不吃你么打败病魔?是不是没有胃口,要不要加点盐?"

“没味道,加盐!”妈妈加了盐,尝了一口后说:“这味道有点怪!”然后让瑶瑶来吃。瑶瑶当然不肯吃了,这是一个聪明孩子必须做的。表面看瑶瑶的行为,真的很“作”,但是导致孩子的行为的谁呢?是我们大人。我们不肯听孩子说“烫”,却自以为是地认为是“没有味道”,我们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孩子怎么能不“作”!

后来,村长用烤全羊和篝火晚会“利诱”,瑶瑶说明真相,不是不愿意参加活动,是不愿意妈妈参加!她答应第二天爬山,参加集体活动。看来,每个“作”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控制的妈妈。我不知道现实中的瑶瑶现在怎么样,如果按照村长引导的方式,孩子面前应当有各种选择,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这实际是给孩子搭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彩虹桥,孩子有能力知道可以通过不“作”的方式来表达内心,她的生活也一定会是丰富多彩的。

        冯成骏:修筑一条自我决断的立交桥

    这个孩子与我的孩子同龄,给了我更多的观察维度。他看似孤僻但是细腻:他不太与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他要给来来往往的人修筑一条桥 ;看似暴躁但是有主见:他和小朋友打架,但是他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看到无礼却很温暧:他和妈妈对踢,但是又会给妈妈倒茶致歉。就是这样一个在妈妈口中孤僻不好管理的孩子,他的心是那样的温暧。当他跟母亲沟通时,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可是我们大人真的停留在自我的认知里,完全没有听到孩子的诉求和心声,也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

  村长让母子二人坐在一起沟通时,妈妈始终在停留在批评和表白中,她批评孩子不合群,批评他和妈妈打架;表白自己爱孩子,表达孩子不理解自己的委屈。其实,我们都没有看到一个九岁孩子的胸襟和包容。他认为陪他就专注些,他认为他自己的事可以自己做,他认为自己可以完成探索一条新路下山的探索,他可以实现为人修筑一个坝拦桥的理想。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吧,他会自己修筑一条属于自己的立交桥。

  写到这里,不禁冷汗直流。我们不就是瑶瑶妈,不就是成骏妈吗?当孩子初生时,我们希望他们健康就好。可是,当孩子成长时,我们用自己的无知和局限,把孩子养育成了我们不希望的样子,然后来苛责孩子。这部电影,实际是给我们一面镜子,好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修坝筑桥正当时。给我们的孩子以自信、以支持、以引导 ,他们才会创造属于他们的人生桥!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坝修桥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