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0 笑来写作课练笔之《语言学的邀请》

作业4:《语言学的邀请》第1章第4节

阅读内容:

1.4 言辞的洪流

可是对于密支先生(Mits,代表一个无关紧要的普通美国人,就像中国所谓的张三李四一样。——译注),这一切又发生了什么作用呢?‍‍从一早起身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收听新闻广播起,‍‍直到晚上在床上看着小说或杂志‍‍睡熟了为止,‍‍密支先生就像其他在现代文明里‍‍生活的人一样,‍‍整天都在字词里过日子。报纸编辑、政治家、推销员、收音机和电视里的播音员、聚餐会上演讲的人、牧师、同事、朋友、亲戚‍‍、太太、孩子、市场消息、促销单、图书、广告牌、脱口秀——这一切都成天在用言辞向他进攻‍‍。与此相似,‍‍每当密支先生参加一次广告宣传、演讲、写信,甚或是和朋友闲谈一次,他都会使这道“言辞的洪流”变得更加‍‍汹涌澎湃。

当密之先生在生活上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时,‍‍譬如说,烦恼、困惑,神经不宁,或是家事、生意乃至国家大事不尽顺心时,‍‍他总会将其归罪于某些事物,怪它们使他不乐意。有时候他会怪天气,‍‍有时候他会怪他的健康和精神状况,怪他的内分泌。倘若他面对着的是一个大问题,‍‍他还会抱怨他所处的环境,抱怨他所置身其中的经济制度,怨某个外国民族,或是怨他所处社会中的文化形态。别人若是有了困难,‍‍他也会把他们的不幸归罪于这些理由,‍‍只是有时或许还会多加一项‍‍:“人类的本性”。(除非他真的是倒了大霉,他绝对不会怨他自己的本性。)他很少或者可以说他几乎从未‍‍想到在研究这种种缘由之外,‍‍还得考查他每天都会经历的言辞洪流的性质和成分‍‍,将其视为他的烦恼一个可能的来源

说实在的,密支先生确实很少想到语言本身。他有时会怀疑自己使用的语法对不对,‍‍有时会对自己的用语感到不满,‍‍因而开始怀疑他是不是应该设法‍‍“增加他的字汇”。他偶然有一两次也会发觉有人(他从未想到自己也可能是这许多人中之一)“曲解字义”,特别是在争论的时候;所以他认为文字常常是“很难对付”的。

偶然间,他也常常不禁满腹恼恨地注意到,一个字“在不同的人那里有时会有不同的意义”。可是他认为,只要大家肯多查查字典,‍‍找出各个字的“真正意思‍‍”,就可以补救这种情形。不过他也知道,大家都不肯多查字典(至少别人就不会比他更勤快,‍‍而他自己自然也是不大用‍‍字典的),因此他便觉得这里又多了一个“人类天生就没出息”的例证。

不幸的是,除了上述这些零星想法,‍‍密支先生对于语言问题就没有别的看法了。在这一点上,他不但代表了一般群众,‍‍也代表了许多科学从业者、宣传人员和写作者。他和一般人一样,把文字和他呼吸的空气‍‍同等看待,认为无足为奇,也从来不愿多加思考,‍‍因为从童年记事起他就一直在讲话,‍‍从来没有间断过。在一定的限度内,它的身体会自动的适应气候,或空气中的种种变迁,从冷到热,从干到湿,从新鲜到浑浊,‍‍不用他费任何心力。不过他还是愿意承认气候和空气‍‍对他的健康有影响,并会设法保护自己,‍‍以免吸入受到污染的空气‍‍。

像我们大家一样,他周围的言辞也会形成各种气氛‍‍,和天气一样变化多端。早一会儿刚听到文雅的辞藻,这一会儿却又用起粗俗的言语。起先谈生意时用的全是商业字眼,‍‍等一下跑进礼拜堂‍‍,接触的又全是另外一种词句。‍‍看电影时,里面的对白爱听就听,不爱听就不听;第二天去教室上课,却非得正襟危坐,‍‍全神贯注不可。他从一种言辞的气氛转到另一种,也像适应气候变迁那样毫不费力。但在四周言辞的气氛对他的精神健康究竟有什么影响,他却从来没有关心过

虽然如此,密支先生的生活却与他每天所吸收及应用的言辞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的一些话,‍‍他会气得拍桌子;上班后,老板对他说的话,既可能会使他‍‍挺胸凸肚,趾高气扬,也可能会使他慌忙跑到座位,加紧工作。有人在他背后议论他,被他偷听到了,‍‍会使他愁得生病。几年前他在一位牧师面前说了几句话,从此就与一位女子终身无法分开。他在纸上写了几个字,使他到现在还在继续做他的职业,‍‍也使他每个月都要收到许多账单,一次又一次的付给。可是别人也写了某种字条给他,使他们每个月都得付款给他。老实说,密支先生一生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言辞脱不了关系,但是他对言辞问题却是如此的不关心,‍‍真是件怪事。

另一方面,密支先生也注意到,若是广大群众,譬如一个‍‍极权国家里的人们,受了政府的控制只许听到看到经过官方筛选的词句,‍‍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得非常奇怪,‍‍在他看来简直就像发疯似的。他同时又注意到,有些和他受过同等教育、同样消息灵通的人,却也会变得那么疯狂。有时听到邻居们发表意见,‍‍他不禁会感到‍‍惶惑惊奇:“他们怎么可以这样想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他们看到的不是和我看到的一样吗?‍‍他们一定是发了疯的‍了!”密支先生想。于是他就怀疑起来:这种疯狂是不是又证明了“人性”是有“不可避免的弱点”呢?‍‍他是一个美国人,喜欢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可能的,‍‍不喜欢承认“没有办法”,‍‍可是他又常常想不出办法来。偶然间,他也会怯弱地想到另一种可能:“也许我自己也发狂了,也许我们都有了神经病”。但是这样的结论会使他完全迷惘无依,找不到出路,所以他很快就不这样想了。

密支先生之所以无法对语言问题有更深的了解,是因为他和普通人一样认为言辞并不是真的重要,‍‍要紧的只是言词所代表的“观念”。可是什么是“观念”呢?除了把脑子里的活动转变为言辞外,还有什么别的可能?然而密支先生却很少或者也可以说是几乎从来不曾想到这一点。他老认为真正重要的事情是要先把观念弄明白,‍‍词句自然也就‍‍也就会没有问题。至于许多奇怪的事实:譬如说,‍‍有些字的含义也许会把人搞糊涂,‍‍引入牛角尖里去,有些字却或许不会如此;有些字由于历史上和情感上的关系,‍‍在应用时会引起各种回忆和感想,使人无法冷静的讨论下去;又譬如说,语言有种种不同的用处,我们倘若把两种不同的用途弄错了,就会引起很大纠纷;还有那些说着在结构上与英文截然不同的语言(如日文、中文、土耳其文)的人,可能和说英语的民族在想法上也不完全相同;这种种奇怪的事实,他就不很清楚,‍‍平时也从来不大注意。

可是,不管密支先生是否自己知道,他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不但会受到‍‍他听到的和运用的言辞的影响,‍‍还会被他无意中对语言‍‍所下的臆断所支配。譬如说,他喜欢阿尔伯特这个名字,很想用它来叫自己新生的小孩,‍‍却又因为迷信,暗中不敢,‍‍因为他以前认识一个叫阿尔伯特的人就是自杀而死。在这一点上,不管他自己有没有注意到,他的行为都是受了“语言与现实有关系”这一假设的支配,‍‍这种无意的假设决定了言辞对他发生了影响,‍‍进而间接地决定了他的行动方式,‍‍不论他的行动是聪明还是很傻。总之,语言——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对别人的语言又怎样去反应——是形成他的信仰、偏见‍‍、理想和抱负的重要因素。它们构成环绕着他的道德氛围和学术氛围,‍‍一句话,它们构成他的语义环境(semantic environment)。

本书专为研究语言与思想和行为间的关系而写。我们想要探究人们在思考(其中至少有百分之九十都是自言自语)、说话、听话、看书、写作时使用的语言和他们的语言习惯本书的基本假设是:同类之间通过语言进行广泛的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工具。另外还有一个并行的假设是:假如谈话的结果是引发或增加了争执和冲突(事实上常常如此),‍‍不是说的人有毛病,就是听的人有毛病,要不然就是大家都有毛病。人类“适者生存”的能力,就是指大家用适当的方法听说读写,使你和你的同类一起都能有更多的机会,共同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生存下去。‍

按要求完成以下作业:

1、请用划词的方法逐字阅读本段内容。

备注:

本书主旨:研究语言与思想行为之间的关系,即人们的语言习惯。

本书基本假设:

①同类通过语言广泛合作是人类生存基本工具 

②谈话引发矛盾是人为造成的。

③适者生存,是指大家用适当方法听说读写,使你和你的同类一起都能有更多的机会,共同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生存下去。‍

2、请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语义环境”的定义?

张三先生每天收到言辞洪流的围攻,但他自己浑然不觉,他认为影响自己心情的是某些事物,从来没有意识到是语言本身的性质和成分所产生的不同影响,除了某些时候怀疑自己和他人辞不达意、或曲解字意而已。

其实张三的想法代表了大部分人,认为文字、语言是自然而然,不足为奇的,是不需费力手到擒来的,无论身边的言辞如何转变,他都能够适应,能够调节,但是他吸收以及应用的言辞气氛对自己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和精神健康的巨大影响却毫无察觉。

张三对“乌合之众”受到的语言鼓舞感到奇怪又迷惘,这一切是因为,他认为言辞不重要,‍‍言词所代表的“观念”才重要。而观念是什么呢?观念只是把脑子里的活动转变为言辞。这些活动转化为何种言辞,造成何种影响,是受到主观臆断所支配。这种主观臆断,就是形成本人信仰、偏见、冲突or合作、战争与和平的重要因素。

语言——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对别人的语言又怎样去反应——是形成他的信仰、偏见‍‍、理想和抱负的重要因素。它们构成环绕着他的道德氛围和学术氛围,‍‍一句话,它们构成他的语义环境(semantic environment)。

当我们作为张三时,就会不知不觉中受到言辞洪流的裹挟,被带到离我们原本想要的很远的地方去。当我们察觉到了语言的力量,懂得用适当的方法听说读写,就会取得更多合作机会,让世界更美好。

那么懂得了这些,可以如何做呢?

①认同  认同语言的力量

②察觉  察觉言辞洪流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影响

③分辨  分辨自己的语言是否利于合作?分辨他人的语言和文字是否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④改变  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语言,改变自己对他人语言的看法和反应。

3、请分享一个你自己的或他人的,在生活中被听到的和运用的言辞,或是无意中对语言所下的臆断所支配的例子。

《罪恶之花》中,男主从小被恶人为了自己利益被冠以某种情感缺失症,在众人的指责和攻击中,他便认为自己是没有感情的,不懂爱也不会恨的人。他结婚,生子,拍婚纱照时的微笑,对女儿的宠溺,对妻子的体贴疼爱,都被自己曲解成故意训练而为之~  他认同自己是怪胎的说法,竟真的产生幻觉,时常能够看到死去的父亲。这是言辞洪流的力量。

如果他能够:

①认同语言的力量,造成行为改变的不是观念,而是语言。

②察觉村里的人们对自己的攻击不是基于事实,而是人传人的谣言,是人们的臆想。

③分辨自己的无感症,是否是这些谣言攻击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分辨自己见到妻子时的微笑是习惯的伪装还是真正的欣喜?

④改变这些臆想带来的罪恶烙印,试着去接纳,去爱去真心微笑,打破它们。让纯真的心灵在罪恶中开出美好的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4/100 笑来写作课练笔之《语言学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