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内心的镜子

      儒教是一系列的文化精神的综合体。它规范社会法则是集体的行为准则,它指引着人们生活中的轨迹和行为。我们的伦理学来源于孔子,他在论语中所规范的社会基本原则,其中公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导的定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又由种种行为规范的推导就形成各种定理法则:人与人之间的处事行为准则。最终形成社会上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不同的事件均由此来推导证明,得出的准确结论。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人与人共同构成了系列文明举止。遇到突发事件和自身权益受损失,必须启动应急和保护措施,那就是上升到法律和行政的层面。社会中由道德领域进入到政治领域,引入强制的行政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权益。所以人与人交往中蕴含着你对道德历史政治的学习和应用。学会用这些手段来保护自己更好的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


    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个宗教体系在指引着人们的精神和思想。我曾经苦苦的探索着空无的道理,其中佛教一定有一个最根本的公理,基本逻辑基点就是缘起性空,我感悟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此岸到彼岸的轮回,无穷多个不同的人生都在面前一一展现,但理解不了空无的理论,而空无在整个宗教之中起着柱石的作用。直到偶尔有一天下午,闲暇无事走进图书馆,拿起一本意林杂志读到里面的故事,突然醒悟到这个空无,不就是我们日常见到的最基本的,熟视无睹的。释迦牟尼把它列为佛教的基本公理,如同欧几里得的几何公理,然后由这一条公理出发推导出种种定理。最终形成了人类那如明珠般璀璨光芒的精神明珠,照亮黑暗的夜空,将时间与空间连在一起,交织成无数个轮回世界,建立了庞大森严的逻辑体系,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一束光。故事是这样的,来自于作者的感悟:我静静地活着,然后静静地消失!


  当你凝神观看,亿万个像自己一样的人,静静的生活一段时间,然后静静消失了。这种情形如广袤无垠的世界,美丽壮观与无奈。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看到的,一定就是这一情景。每个人都万分看重自己的生命。而且对这个生命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消失,他的存在有没有意义等这些问题。孜孜以求,不能释怀。无数哲思,无数冥想,无数修行都不能真正为生命赋予意义。因为从宏观看,从生命在宇宙间的位置来看。人无论如何都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这让人感到无力,无奈。人唯一自我安慰的办法就是为自己的存在自赋意义。

      人的存在在于探寻自我,寻找内心的情感,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价值去追求,去享受将这些价值赋予自己的生命。确定为自己这一个体存在的价值,例如爱和美。人荒废了自己的生命,追求到的任何东西都没有用,他最有意义的还是情感生活。人的修行就是做这件事,开始的越早越好。一切物质的,外在的追求都对自我内心改变微不足道!


      在我们之前已经有1080亿人静静的活过,他们已经静静的消失了。现在活着的有70多亿人,而我们就是其中之一。我静静的活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静静的消失。每每想起生命之短暂,美好之罕见,爱情之虚幻,不由得泪流满面。但是如果稍有勇气,人就能够看清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短暂如白驹过隙,令人如此猝不及防,如此突兀,就像流星划过漆黑的夜空一刻的绚烂之后永归沉寂。


诗意的栖居必定是刻意为之,先有追求这境界的欲望,再有刻意追求的行动,所谓行动其实也只是想象之中把自己想象为一只自由飞翔的鸟,在世界的枝头短暂的停留。正因为生命之空无,所以一切的美好只存在于虚幻之中,想象之中。现实生活永远是琐碎的,无聊的,沉闷的,而所有的美好只是被人刻意想象出来的,以便起因其中。就连生命本身都是空无的。爱情又怎能不是想象的产物呢?所有的美好又怎能不是想象的产物呢?难道他们真的能够在这一个平庸无趣的俗世上存在吗?即便真的存在了一刹那,难道能够持久吗?不会很快消失了。尽管如此,我仍宁愿存在爱与美中享受每一个日子,尽管明知一切只在想象之中,尽管明知一切终将逝去,消失的无影无踪。


      人口大量的繁殖。每一个人都会占有着一定的时间空间以及生存的资源。每个人活着都为了表达自己。都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现代社会中,获取能量的方式。金钱、财富、物质聚集的越来越多,就证明这一个人的价值越来越大,金钱、财富是生产力的一种基本单位,是表达人存在的最合理的度量。在生存竞争中优势者会大量的繁殖后代,然后占有更多的资源,弱势群体则因为竞争力的减弱,导致失去一切,最终失去上升空间。生存竞争、物竞天择,人类以指数倍的形式增长的马尔萨斯定律,那么大量的资源就被占用,人口和时间空间匹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生存竞争失败者就会逐渐消失,这是生物规律。无论哪种规律,都在决定着人的命运,只有人自己的卑微是永恒的,脱离开人的躯壳,人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永恒!而生命的意义就如同量子纠缠,它来自于你自身,你的内心既是生命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的意义-内心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