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解释
这一章的题目是《红楼梦》弥撒,陈春成的解释是弥撒是指天主教的最高仪式,这篇文章也算是对《红楼梦》的一次献礼,一曲颂歌。我个人尤其喜欢这一章。
关于红楼梦
我对《红楼梦》是没有研究的,平时也不喜欢看书,但因为之前有看 B 站 Up 女王泡面讲的红楼梦,所以也深觉这是本伟大的书,里面每个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做的事情完全符合人物性格和现实。有一个例子:
贾迎春的丫鬟叫司琪,她有一次要去厨房要一碗鸡蛋,厨娘没给,就气得把带人把厨房砸了。
这里厨娘没给一是因为虽然大观园看上去富足殷实,但当时社会大环境应该是战乱,饥荒,联系到贾家后来的财务危机,王熙凤卖嫁妆来贴补贾家,以及一些其他细节可以推测当时的贾家财政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就像对一个公司来说,如果效益很好,那多发点奖金也无所谓,但如果效益不好,那干什么就得扣扣搜搜的了。这里也是一样,如果一碗鸡蛋是无关紧要的事,那厨娘犯不着为此得罪一个大丫鬟。
第二个原因是虽然贾迎春是正经二小姐,地位在贾家其实是很高的,但她温和软弱,在大观园是个懦弱主子,遇事都是“罢罢罢”,钗子被奶妈偷了也不追究,最后的判词是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也就是被家暴死了。所以厨娘不怕得罪司琪,因为出了事情贾迎春未必会护着司琪(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司琪被赶出去的时候求贾迎春保她,她也是说“你犯的事太大了,我为你说了话,不也连累了我”)。
这里司琪要一份鸡蛋,厨娘没给,但是后来贾宝玉房中的一个小戏子名叫芳官,她来要碗汤泡饭,厨娘给了一份虾丸鸡皮汤、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胭脂鹅脯、一碟奶油送瓤卷酥、一大碗绿畦香稻梗米饭,然后芳官还嫌太油了。厨娘对芳官这么好是因为托芳官把自己的女儿安排进贾宝玉房里做事。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大抵是因为它不受时代的限制,这些抛去时代背景,单拎出来里面的一个人物,加以分析理解共情,就会惊觉,“哦!这种人现在不也有吗?”
可能是因为我看的女王泡面的解读,所以关于《红楼梦》的作者以及后续 40 回,我是相信曹雪芹不是原作者,原作者是写了全书,但是因为涉及到反清复明(《风月宝鉴》),所以在清朝被禁了,曹雪芹加以润色,至于后 40 回,曹雪芹写没写过都不一定,因为后 40 回写到了贾家的衰败,可能原作太露骨了,曹雪芹觉得即使写了,也会被封。现在流传的鬼本,也有可能就是原作者的版本。(我是相信的,毕竟林妹妹因为嫁不成贾宝玉就病死了我是不能接受的,独自一人守护贾家,力竭而亡不比博人传高鹗写的燃)
《红楼梦》弥撒剧情
《红楼梦》弥撒(后面简称弥撒)一开始是说明神宗得到了“照世杯”,领悟了造化的真相,所以孜孜不倦的怠政,终于把明朝给搞灭亡了,临终前,恍惚间看到一个曹姓男子,得知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欣慰的去死了。可能这有点难以理解,所以我提前剧透一下所谓 “造化的真相” ,也就是弥撒中的世界观是怎么样的。红楼梦一开始“大荒山无稽崖”是空,大观园的种种是色相的集合,“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空,也就是空、色、空的结构,整个宇宙一开始是混沌为空,然后到宇宙的结束也是空,中间红楼梦的产生到消失都是色,也是空、色、空的结构。这是对称的,所以红楼梦最终必定会消失,就像宇宙刚产生时红楼梦也不存在一样,完全消失的时候,也就是宇宙消失的时候,因为红楼梦就是整个宇宙!红楼梦刚完成的一瞬间叫做“红点”,在那之前,世间的一切都是为了红楼梦的产生而存在,所有不利于红楼梦产生的事情都注定会失败;同样的,在红点之后,红楼梦就开始消失,所有不利于红楼梦消失的事情都会失败。所以明神宗明白了自己应该自取灭亡给红楼梦铺路(我觉得陈春明应该是认同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但映射了反清复明的思想),所以他怠政是为了让爱新觉罗乘虚而入,从而建立清朝,然后抄家曹氏,曹雪芹写红楼梦。临死前看到的曹姓男子,可以理解为是曹雪芹,虽然时间对不上,但因为说是幻觉中见到的,所以也可以说通,也可以理解为是曹家祖先。
在第二次星球大战之后,红楼梦已经几乎消失了,只留下了几句话,或者几个词,是通过突然显现的神迹留下来的,比如熊猫吃着竹子,突然说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红楼梦在民众的心中地位很高,寰宇总统想要“修复”红楼梦,并在其中加入一些有利于统治的思想,反正现在已经没有人看过真正的红楼梦了,也没有人知道红楼梦完整故事,那只需要一个有权威的人来认证新编红楼梦是真的,那新编红楼梦便是他精神统治的一把利器。这时候,我——一个1980出生,2008年喝了高浓度的中山酒,然后陷入沉睡,最后被放进了博物馆的“木乃伊”,醒了!一个看过完整红楼梦的人,一个权威的,一个能说出新版红楼梦是不是真的人。我被电疗了很久,就是为了让我重新写出红楼梦,或者是说出红楼梦的中心思想。
后来我被红学会的人救走,他们告诉了我空、色、空的理论,还使用了另一种温和的方式可以唤醒我的记忆,我问他们 “不是说红点之后一切不利于红楼梦消失的事情都会失败吗,那你们让我复原红楼梦也是会注定失败的”,他们说,能多看一句是一句,于是我开始把脑中的红楼梦一页一页的写下来,每写一张,大家都打印了出来醉心品读,背诵,红学会的会员从宇宙各地赶来,都沉醉其中,到五十回的时候,寰球总统派人过来了,原来之前红学会的一个小姑娘的男友被抓住,她被威胁当了内应,等红学会的人到齐,他们就会来一网打尽。红学会的每个人都被枪口指着头,他们背诵着自己最喜欢的红楼梦中的片段赴死,陈春成设定的是被枪击中,就会化成灰烬,真好...没有血,生得干净,走的也干净,这是作者对书中人的温柔吗?
最后,我被控制认证了新版红楼梦是真的,就被关进了地牢里面,我一遍遍的在脑中过着红楼梦,每到八十回便会感到有明显断层,于是在脑中把后四十回删掉了,我将自己代入到红楼梦中的每一个角色去看它,一遍又一遍,终于有一天,我在漫游大观园的时候,到了八十回却隐隐有边界松动的迹象,于是红楼梦在我的脑中得到延续,在临死前,我的脑中有了一百零五回的红楼梦,因为红楼梦只能产生一次,所以我必然不可能完成整本书,现在的宇宙中只有我这里有一份红楼梦了,所以当我死亡的时候,红楼梦就没了,宇宙就没了。
个人感受
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一篇呢?一是因为这是对红楼梦的颂歌,二是因为我也有些信奉宿命论,世间有无形的千丝万缕的线,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人都有既定的结局,你的怀疑是命运的一部分,你的反抗也是命运的一部分。这种想法会让我不执著于过去,也不深陷于未来,我再也不会在夜不能寐的时候想起自己社死的瞬间而面红耳赤,也不会为未来大雾弥漫的景色而踌躇不安。这样,当下每个决定都无关对错,因为终究是当下的你会做出来的决定,即使你要反抗,分析完所有因素最终要选择A,你确定此刻的你要选择A,于是你选了B,这种反抗也是包含在命运之中,自始至终,每时每刻,人都只有一种选择而已,就是你做的那个选择。如果说人生是一棵树,那么他不是枝繁叶茂, 每个节点都只有一个孩子,每个节点的度都是1。所以当下只需要做出选择,未来去承担后果即可。
陈春成说想要写出“飘忽、幽暗的梦幻气质”,所以从一开始看是有点懵的,但获知了红会的观念之后再来看明神宗的话,便清晰明了了。行文顺序比较跳跃,比如我跳了水之后,周身一凉,就开始回忆当时自己是怎么喝的中山酒。陈春成的想象个人认为都在现实与梦幻之间,明朝败于明神宗是现实,但明神宗是为了红楼梦自取灭亡是想象。寰球总统,星球大战是想象,但独裁专制,精神控制也曾是现实(现在也有,但感觉一般发生在小范围内,比如一个家庭,一个公司)。他的想象描绘的细腻真诚,让人在明知这是想象的同时又能捕获的现实的缩影。文中的主角常常胡思乱想,想法也尤其的符合我的思维,比如他在接受电刑之后,女主穿着军装出现,美的不可方物,然后开始脱衣服,我想:美人计呀,主角的想法也是如此。大概就是因为细节的刻画,想象的合理,所以在阅读时非常有代入感。
陈春成特地说了“中山酒和记事珠”这两件道具是可以写成科技力量的,但他还是选择了这种具有古典气质的道具。文中提到了星球大战,但完全没有具体描述,整个文章都很温柔,没有硬核的气息,没有科技的元素。女主刚出现时的形容是“秋水、白玉、芙蓉、霜雪”,这些词是美的,意象美,实体美,但实体又是梦幻的。侦察机带着枪,如此危险的东西叫做“青鸟”,长得也是鸟的样子。下面是一段景色描写,个人认为简洁优美又有诗意。
月亮出来了。银杏枯叶的香气似有若无,闻起来像陈旧的书纸,令人安适。我在这气味中睡了一会儿。醒来时眼前一片金黄的暗影,其间清辉点点,我迷糊地辨认出那是月光,被上方的银杏树林、林下的落叶筛过两遍之后,疏疏地洒落,细如白露。
有一天我站在路上,突然感受到了电影中慢镜头环视的效果,那一刻我深刻的明白每个人眼中的世界确实是不一样的。无奈的、麻木的、贪婪的、暴力的;诚恳的、忘我的、温柔的、思考的、美丽的......同一时间,同一位置,同一场景,人们的感受也不一样,就像心灵奇旅里面,主人公终于明白生活就是每时每刻,而不是到了某一时刻才说“我要开始生活了”时,再看飘落的果实,金色的叶忽闪忽闪的,背后是橘色与白色相间的阳光,争先恐后的从叶的缝隙涌来,像水流一样,你过了我再补上,是动态的,富有张力的。果实像个小精灵,在圣洁的背景中奔向你,亦如你从未在意的生活的另一面。
我并非要说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童话中小红帽总会有猎人来救;也不是我们要早起一句“你真的很不错”,然后迈着轻快的脚步快乐的去拥抱新的一天;也不是在遇到不公,偏见,暴力时欺骗自己“善良终将有所回报,丑陋一定会被揭露,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更不是打不过就加入,努力挤进剥削阶级或者变成施暴者,仿佛那样,劳累,贫困,挣扎就在这个世界消失了,那只是在你的世界消失了.......这些路我都不想选,于是逐渐与世界剥离。深夜、归途,我刻意不去惊动声控灯,在黑暗中感受着自己的呼吸,心跳。希望自己融化在夜色中,希望像房思琪一样放弃对身体的控制权。我不知如何选择,或者说,我看不到有什么选择。
《夜晚的潜水艇》中我时常感受到作者塑造的人物有一种献身式的追求,或者说作者对这种态度的褒奖。比如说在第一篇里面(名字就叫做《夜晚的潜水艇》),主角具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也因此游离于现实,终日沉浸在想象之中;比如在《传彩笔》中叶叔叔忘情于写作,因为他跟梦里的人做过一个交易:自己可以写出绝对意义上的好文章,但别人永远看不到,所以叶叔叔的痴情被外人,甚至是家人当成是疯了;比如《裁云记》楼里面“魔怔”的老头老太,有人究其一生去解一副对联,有人要证明四色猜想;依然是《裁云记》里面,最后我赌来了长久的寿命,终于肯下定决心去“死磕”某一领域的终极;《《红楼梦》弥撒》里面,我致死都漫游在大观园,看贾家兴衰,品众生百态。
这种献身式的追求,或许是渴望亦或是逃避。也如果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初衷/目的是什么就变得没有意义。因为此境界即为“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不是空集的空。空其实是满,一件事或者几件事占据了你所有的心神,以至于没有空让其他事物进来,心神内所有的扩张都基于对现有事物的探究。空是全神贯注,空是心无旁骛。
这或许给了我一种选择,并不是说去刻意追求虚无缥缈,甚至有可能中道崩殂的“空”,而是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
《夜晚的潜水艇》中结局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是悲剧,因为主人公再来没有找回自己的想象力,但换个角度来看又有谁会有靠想象来创世的体验呢?《传彩笔》中叶叔叔的文章最后被儿子当成瘆人的东西付诸一炬;《裁云记》中的云朵依然要被我裁成标准的、均匀的分布着波浪的椭圆;《《红楼梦》弥撒》中红学会的观念终究也只是一种猜想,没有证真,也没有证伪,但我和红学会的人却将自己的灵魂深深禁锢其中。每个故事都存在悲剧色彩,悲剧孕育于环境、人性、历史的车轮,但书中人依然在悲剧中呐喊、挣脱、自圆其说。就像《小蘑菇》中的一个观念,最恶是人,最善亦是人。最脆弱是人,最坚强是人;最可悲是人,最伟大是人;最水月镜花是人,最脚踏实地是人......看得少,局限大;想得少,格局小。罗翔老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为了走出偏见,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走出偏见。当我执着于为什么要把“云朵裁成标准的、均匀的分布着波浪的椭圆”时,就会不自觉的将整个世界都定性为不自由的、受限的、蒙蔽大众的,从而自甘堕落,渐渐的也会变成一个“标准的人”,就不会去拜访楼中那群“不标准”的大爷大妈,从而发现自由与否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当我执着于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冷酷与孤独时,就会忽略人的多样性,从而忽视还有江阳这样的人,还有众多慈善机构,扶贫战士,还有一样孤独的人。
为追求献身的人也往往在那一领域功成名就,但更多的人可能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本命”,甚至一辈子都无法接触到“本命”领域。所以我上文说这是虚无缥缈的,能不能遇到变成了一个玄学问题,所以我只能多看,多走,多思考,只求不会再驶入偏见的漩涡,陷入黑暗的泥淖,游荡在诡谲的迷雾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