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粒好种子——我心中的英雄袁隆平

        何谓英雄?英雄,是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烈士!英雄,是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各条战线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的抗疫勇士!英雄,是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平凡人!今天我要赞美的英雄就是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袁隆平爷爷!

        2021年5月22日下午,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这一天,举国悲痛,这位当代最令人敬重的老人,一去不复返了。当灵车驶过长沙的街头,无数人追着灵车喊:“袁老,一路走好!”

        看到这样的场面,我既感动又有些好奇:一个种水稻的爷爷去世了,怎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我查阅资料,观看记录片,泪水一次一次打湿我的眼框。

        时光倒流至1959年,30岁的袁隆平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漫长的饥饿如缓慢的凌迟,它带来的痛苦无与伦比,绝非撕心裂肺可以形容。那时,每一天都度日如年,每一刻都在难以忍受的饥饿中挣扎!于是,袁隆平立下了终身志向:要做一粒好种子,让中国人远离饥荒。他日夜不停地刻苦钻研,在寻找杂交水稻母本的路上艰辛求索!

        1961年的夏天,袁隆平在实验田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稻子。他的心不由得狂跳起来,他先让自己平静下来,才缓慢地弯下腰挨近那株稻子。仔细查看后,发现这的确是一株非同一般的水稻,尤其是那十多个有八寸多长的稻穗,穗大、粒多,而且每一粒都分外结实、饱满,摸在手里,就像他在小提琴上触摸过的音符,充满了难以言说的韵律和节奏。慢慢地,他又蹲下身子,开始仔细地数稻粒,竟然有两百三十多粒。他不敢相信,又数了一遍,没错,两百三十多粒。当时的高产水稻一般不过五六百斤,他想:如果用这株稻子做种子,哪怕打点折扣,水稻亩产就会过千斤,可以增产一倍呀,那可就不得了!次年春天,他把种子播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但是他没有放弃,反复琢磨,结合自学过的遗传学,拜访专家,翻找资料,继续在稻田里拿着放大镜弓着腰翻捡着一株株稻穗。两年的时间,他翻捡了几十万个稻穗,经常累到胃痛,身体抽搐!袁隆平终于找到了一株可以作为杂交的母本。他只感觉心头一阵狂跳,连手里的放大镜都兴奋地颤抖了。他用这株稻子育种,实验过一千多个品种,进行过三千多次杂交实验,做过上万次测试,可最终都失败了!此时,周围人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误解,反对,诋毁,如影随形,人们说他是“骗子”,是“农科院最出名的神经病”,甚至有人把实验田里的秧苗全毁了!可是他顶住所有的压力,继续寻找杂交水稻母本。

        “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隆平辗转南北,1970年11月23日,终于在海南南湖农场发现了一株非常合适的稻谷,把它命名为野败,它后来成为了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1975年,杂交水稻终于制种完成,平均亩产600余公斤,比常规品种增加20%到30%。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袁隆平爷爷一辈子躬耕田野,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在海南的农场,袁隆平住的是茅草屋,不通电,晚上只能用蜡烛和菜油灯照明。当时的环境是“三只蚊子一盘菜,三只老鼠一麻袋”。分给袁隆平的大米,被老鼠啃掉半袋,他全身又被又大又毒的蚊子咬的全是疙瘩。他把盖秧苗的塑料薄膜裹在身上,对付蚊子,结果又捂出了痱子……在无限的痛苦与折磨中,袁隆平爷爷从未放弃,他总把牵挂和梦想,化作饱满的稻穗,在春华秋实的轮回中,为中华民族告别饥饿、迎来丰衣足食。袁隆平爷爷的名字,已写入辽阔的大地,闪耀在灿烂星空,印刻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袁隆平爷爷生前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我也要向袁隆平爷爷学习,做一粒好种子,为伟大中国梦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一粒好种子——我心中的英雄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