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人格发展
未来的人格发展和年龄当然依旧有密切关系,因为不同的年龄遇到的人生问题不同:青年人需要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获得地位。恋爱和婚姻对人格发展很有影响。成为父母会带来转变,抚养下一代时会对做父母的人人格带来影响。当发展到达了一个相对峰值的时候,一般是中年,会对人的心理带来一些影响,从而也许会带来所谓的中年危机。而衰老一般会激发人对死亡的焦虑,这对人格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成年后的现实化——最有趣也可以说最无奈的事情,是我们人生脚本的自我实现效应。在原始认知层面我们有一个人生脚本,我们根据人生脚本编写在心中的那个人生故事,最后总是会变成我们人生的真实。虽然细节随生活境遇不同,但是基本的故事主题却往往不会离开人生脚本的模式。
恋爱、做父母的影响——在生活的自然事件中,恋爱、做父母这两件事会深远影响到我们的性格、自我意象和命运。恋爱之所以有这样的用处,是因为这个关系中进入了一个新的人,这个新的人有不同于我们过去生活中的人的性格,他的人生脚本中有我们的脚本中所没有的一切新模式。因此他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变化,也就是说他可能让我们一定程度上脱离旧的人生脚本创造新的自我成分。这个调整过程是很痛苦的,因为人害怕改变,害怕失去那也许会让我们痛苦,但是至少让我们可以依赖的人生脚本。但是如果你投入的爱一个人,你可能会愿意为他冒险一次。这样在痛苦中的冒险一试,就给了人改变的机会。人类社会之所以高度赞许真心的爱,这也是原因之一。
做父母是另一个机会,也许是更好的机会。首先父母和新生的孩子之间有天然的共情,只要父母的心的镜子没有太多污染,他们都可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加上孩子是自己的骨肉,天然容易投入感情,而且孩子终生不能更换,所以也不会像朋友恋人一样不合就分手。如果父母的心贴近孩子,那么他们可以伴随着新生儿成长的过程,让自己跟着重新成长一次,仿佛自己变回孩子,重新长成人。但是爱孩子不够多的父母和专制的父母是得不到这个成长机会的。
死亡——死亡临近时,也是对人格影响比较大的时刻。如果一个人勇敢的面对死神原型,也就是说在内心中真正承认人必须有死,而且死亡已经临近自己,那么死亡临近所带来的影响是让人从一切直接问题中脱身去面对最基本的人生问题。这时死神原型显现积极意义,如同员工手中修剪枝条的剪子,它可以减掉生命中不重要的东西,让我们回到生命的主干。
解放之路——要想有真正改变,前提是一个人能真正在心理上回到人发展的早期阶段,直接重新感受到早期的印刻,如果没有回到那里就不可能改变那里。
人格分类
内倾和外倾——一般来说,内倾的人更喜欢安静,喜欢享受一定程度的孤独,相对更加敏感。而外倾的人则喜欢交往,不太能忍受孤独。根本的区别在于:内倾的人证实自己存在的方式是,我通过觉察到自己有内部心理活动来正视自己的存在;外倾的人,通过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反应,证实自己的存在。如果前者像是在看自己的身体,后者就像是要通过镜子来看自己的身体,而其他的人就仿佛是他的镜子。内倾的优点是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小,更少的依赖性和更多的自主性,在他人心理不健康的时候受到的消极影响比较小。外倾的优点是更容易获得外界的帮助,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比内倾者更容易成功。
1.自恋型人格——所谓自恋型人格,是一种只关心自己,而不知道关注别人的人格,他们感觉自己是最重要的,而且会对自己有一种夸大的认知,认为自己是不一般的人。自恋型人格的自我和外界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分化,他们的人格停滞于人生的第一年,甚至只是第一年的前半年状态。自恋型人格实际上一直活在几个月的心理年龄中,因此在他们心中整个世界中只有我。他虽然也感觉有外界,但是他们所看到的外界其实只是他们内心的投射而已,并没有看到真正的外界。特别是他们对别人的心理实际上是不懂得的,因为他们并没有在心中构建关于具体他人的较为准确的心理意象。他人在他的想象中只是一种背景,“如果我凯旋,街道上就应该有很多人欢呼,而这些欢呼者并不需要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欢呼”。所以典型的自恋型人格应该不存在人际关系,因为他的世界中只有自己是人,别人实际上并不能算是人。这并不是他轻视别人,不把别人当人。轻视别人是指把心中的人贬低为非人,自恋型人格则从来不知道这个世界除了自己还真的有人。
2.边缘型人格——边缘型人格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内心感到空虚并且人际关系有问题。边缘型人格的人自我和他人之间有分化,但是边界是非常不稳定的、不清晰的和不牢固的。人所以边界会不稳定,也许是因为早期遭遇过严重的无常。
边缘性人格实际是注重人际关系的,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建立起好的人际关系,相反他们的行为常常会破坏人际关系和伤害到身边的人。边缘型人格常常会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消极情绪,如果这种情绪释放出来,别人就会感到难以忍受;如果他掩藏这个情绪,就会驱使自己暗地里伤害别人。
边缘型人格是有一种已有过的存在感被夺走的丧失性感觉,这种丧失让他们非常愤怒,对别人的存在感非常嫉妒,于是就有一种长久的仇恨。边缘型人格最擅长的就是控制别人。需要控制别人,因为只有这样做他才能获得一种可控制感,从而让他们有一定的安全感。他们会通过控制别人的欲望和需要来控制别人,引导趋避,诱惑别人或威胁别人,他们会侵入别人的空间或把别人吸进来。
如果把他们的心比做房子,这个房子的墙是破的,或者是有关不上的门,这个房子的地基是不稳的。恶巫婆是这种人常见的象征形象。他们对别人来说,的确是危险的。
3.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是一些完全自我中心,对别人没有同情心的危险的人格。他们会欺骗和利用别人,甚至不在乎用犯罪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利益。反社会人格已经完成了自我和外界的分化,知道我是我,别人是别人,但不相信人和人之间的爱,他们对别人非常轻视。通俗的来说,反社会人格完全不懂得爱,如果别人的存在对他们有利,他们为自己高兴,如果别人的存在对他们不利,他们对别人发怒。反社会人格对控制别人有信心,没有爱,所以他们做事可以没有底线。和有底线的人比较,他们更容易成功;反社会人格对控制自己也有信心,他们有能力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自己的行为,他们可以不感情用事,可以精密计算并且按照计划行事,因此他们的行为常常会很有效果,他们用控制别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他们常常成功的达到了这个目标。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些是因为身边有人残酷的对待他,这导致他无法和别人分享自我感,但有些反社会人格周围的人也并不曾残酷的对待他,只是因为他自己没有能成功完成分享自我感这一过程。
4.抑郁型人格——抑郁型人格的人,其心态的底色是灰色的,他们很容易沉入抑郁情绪中。在某一方面抑郁型人格和边缘型人格正好相反:边缘型人格对控制别人有信心,但是对控制自己无信心。抑郁型人格对控制别人没有信心,却对控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很有信心。抑郁型人格形成的原因,常常是在出生前或者新生儿时期遭遇冷漠或者虐待,从而让他们形成了一个失败的人生脚本。他们对外界没有信心,内心深处认为世界和他人不会支持我,不会给我我需要的东西,对自己,他们没有成功的信心,也没有自我调整的信心,但是他们有压抑自己的信心。这一点他们和边缘性人格正好相反,边缘性人格是我不想管束自己,我也管不住自己。而抑郁性人格是我可以克制自己,如果他们偶然发现自己管束自己有所失败,就不惜以极端的惩罚对待自己。
因为他人总是有害的,或者破坏自己,或者冷漠无情,或者想帮助自己却用错的方式,所以抑郁型人格是自我封闭的。而正因为心理上的自我封闭,他们也就无法从别人那里得到真正有效的帮助。
抑郁型人格和自恋型人格都没有真正的人际关系,但是原因不同:自恋型人格就是在自己的空间中生活,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别人。抑郁型人格,知道有别人,但是关上了心门,把别人关在门外。抑郁型人格实际上也是自我中心,但是他们的自我中心并不是表现为掠夺别人利益来养自己,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有那个能力。因此,相对于自恋型人格以及反社会人格来说,他们在自我效能感上是比较弱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弱小感,所以他们会在许多行为上对别人让步,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某些更深的层面就更不愿意让步,因为他们必须保护自己的最后的自我意志。一个抑郁者最终想要自杀的时候,为什么会顽强的抵御任何想要帮助他活下去的努力呢?因为这是他最后的一点自我意志。还有,他们常常会有一种潜藏的自我道德优越感,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的自信,所以必须用道德优越感来补偿:你们更强大,但我更善良。
5.强迫型人格——追求完美或者不出错,谨小慎微,故步自封等等。
强迫性人格是通过控制我来适应世界。这种人格形成于一岁多的时候,儿童开始有了我的建构,也开始有能力去通过符号化来认识和管理内部和外部的事件。他们对我和世界有更精细的分化。他们试图让我和世界都更好,他们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更好的自我控制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控制。对外部世界中的物质世界控制相对比较容易,因此他们会更多地去做这个控制,对于外部世界中的人的控制比较难,他们试图靠不犯错误而避免在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后果。
边缘性人格对控制自己没有信心,抑郁性人格对控制自己有信心,而强迫型人格则是我感觉我已经可以自控了,但是我要求能更好的自控,我发现更好的自控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努力要求自己必须得到更好的自控。
6.癔症性或表演性人格——此类人格的人表现的比较虚荣、夸张和不真实。和强迫型人格一样,他们寻求控制感,但和强迫型人格不同的是,他们的控制能力比强迫型人格更高。他们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影响他人的能力。他们对别人有一定程度的信心,认为他人可以给自己一些感情滋养。控制自然界比控制人更容易。强迫型人格擅长控制自然界,而表演型人格擅长控制人。他们控制别人的原因是对无条件的爱没有信心。不能坦然的做自己,不相信做自己也可以得到无条件的爱。他们寻求被爱,不过他们要用一定程度的欺骗来获得这个爱。他们一直有爱的不满足感。
7.分裂样人格——不自信、胆子小、怕交往,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分不清自己和外界的边界。这些人在外在的表现是比较孤独和退缩的,有时他们会有一些幻想,有时也会有一些奇思妙想。他们心里有一个想象的世界,想象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分化开。他们用幻想构建了一个心理世界而活在其中。分裂样人格和自恋型人格的区别在于:自恋者在想象的世界中想象自己是强者,而分裂样人格,在想象的世界中想象自己是弱者,或者是容易被伤害、被威胁的人。自恋型人格不够敏感,所以他们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分裂样人格则更加敏感,他们能够感觉到外界世界的实际影响。他们感到有随时被侵犯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心的大门关不上,他们会有房子被侵入的感觉,会感觉有外星人存在,会感觉自己被洞悉等等。
8.偏执型人格——由于自恋,他们认为自己总是好的,而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别人都是坏的。
偏执型人格和反社会人格的不同在于他们认为自己是清白的好人,所以他们不会像反社会人格那样没有底线的做坏事。在情绪基调上,他们有一种不平的愤怒感,我这样好,你们却这样坏。而反社会人格则是:我玩死你们,你们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虽然偏执型人格自诩为好人,但是有时他们也会做出对别人很有危害的事情。这在他们内心中是不需要内疚的,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被迫自卫反击,是对方先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所以自己不论怎么伤害对方都是对方罪有应得。他们常常觉得不被别人理解:我是一个被冤枉的人,外界是冤枉我的,我要和他们争个公道。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好,但是别人却认为他们不好。偏执型人格对别人的任何敌意都表现的非常敏感,但是对别人的爱、善意却可以说完全没有感觉。这就是他们那种别人坏的先入之见所带来的影响。偏执性人格骨子里的效能感其实是比较差的,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不成功的沮丧,但是他们不甘心、不服输,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无能,所以他们会把失败归因为别人的迫害,这又加强了他们对别人的愤怒和敌意。
9.冲动型人格——行动冲动不能控制自己。冲动实际上是因为不愿意忍受焦虑,选择的焦虑,等待的焦虑,克制的焦虑的都是焦虑,想都不想就去行动就不会焦虑了。
如果把自律比喻为一个金箍。那么反社会人格完全没有爱,潜意识层不和世界立约,所以反社会人格头上没有金箍;边缘性人格认为爱是靠不住的,所以立约也不好好守约,也不自律。边缘性人格头上的金箍就像帽子一样,可以带也可以摘下来;冲动性人格被爱过,也想立约,但是他们自控力很差,守不住约,可以说他们头上的金箍不结实。强迫型人格有一个非常结实的金箍,牢牢带在头上;抑郁型人格则可以说把这个金箍套在脖子上。
人格崩溃的反应——人格不健康的程度比较低,也还是可以保持基本正常的生活,但是会多多少少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痛苦。如果不健康的程度比较高,则会被我们称之为心理障碍,因为他们所带来的痛苦会比较大,迫切需要被处理,如果人格障碍越来越严重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崩溃,那么就走向严重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偏执性精神病,抑郁性精神病等等。
偏执性人格恶化后是偏执性人格障碍与偏执性精神病。在病理上有共性。偏执性精神病的病理表现还有被害妄想,这实际上就是偏执型人格觉得别人是坏的那种理念的自然发展。
抑郁性人格恶化后成为抑郁性人格障碍,更严重的则是抑郁性精神病。他们也会出现被害妄想。偏执性精神病和抑郁症精神病的区别是前者会坚持反抗幻想中的敌人,而后者则会忍受被害的命运。
边缘性人格恶化后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就可能有一些接近妄想的先占观念等。如果转化为精神分裂也是有被害妄想。和抑郁性精神病的区别是后者忍受被害,而前者和偏执性精神病的区别是后者的妄想内容是稳定的。
自恋型人格更严重的就是自恋性人格障碍,如果失去现实感则可能成为精神分裂,但症状以夸大妄想,钟情妄想为主,也会有被害妄想,但是被害妄想往往和夸大妄想相结合:我是流落民间的王子,所以篡位者派人来追杀我。
这本书虽然比较薄,但是却看了好久,感觉理解的还是不到位,不深刻。例如对人在不同时期原型的作用,人格的形成过程及原因等的分析,感到朱老师分析的很好。对各类人格特点也分析的很好,尤其是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论述的更为形象。但是,总的来说,我读这本书的感觉是,自己一直在仰视。因为无法做到平视或是俯视,所以无法更加客观的评价和论述。也就是说,通篇笔记几乎都是老师的原话,老师的观点,没有我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因为我象一个没有学懂或是没有学好的学生,哪会有自己的东西产生?以自己现在的能力理解朱老师的书,也只能是这样了。估计过一段时间,回头看会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