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楠Musing】到底什么才叫“去中心化”?(2)

Jianan Musing

【嘉楠Musing】第2期


或许,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嘉楠

上一文之中,粗略的探讨了什么叫做“去中心化”。不应该以节点的数量多少来简单概括它,并引用了Vitalik关于“去中心化”系统类型的三个评判尺子。架构层(不受中心式的单点故障影响)、政治层(没有谁能直接控制它)、逻辑层(系统看起来是单点的,还是集群的)。

在Vitalik看来区块链的项目,一般来说都是前面两个,即架构层、政治层上面是去中心的,而逻辑层上是中心的,因为它只有一个共享账本,一个标准的历史。(比如语言就是一个逻辑层去中心的例子)

尽管如此,“去中心化”依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我们再继续谈谈区块链里关于什么是去中心的话题。

去中心不一定是无中心的

还记得上文中贴出的关于Centralized(中心的)、Decentralized(分散的/去中心的)、Distributed(分布式的)的图片嘛。这些都是相较而言的,可能很多人还是不太理解所表达的系统结构是怎么样的,这里找到一张更加直观的。

image

所以从网络结构来看,去中心(Decentralized)不一定是无中心的,也可以是多中心的,是一种中心分散式的网络结构。

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是分布式网络结构中的一种,所有的去中心化都是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的,而Distributed(分布式的)网络结构可能是“中心化”也可能是“去中心化”的。

所以,更有人提出一个理想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会有这么的三个特质:

1、由精英管理的代表大众的民主制度来进行最高级别的、超出协议之上的决策

2、由一个高度分散化的利益相关方来进行协议内的决策

3、由大量分布式的节点来验证网络交易

这样一来去中心化,其实并不是一直强调没有中心点。有些地方,比如最高级别的决策上,需要最聪明的精英人士来做出,而非由集体投票决定。因为大多数人的决策往往要比少数聪明的精英人士要糟糕。

这种少数服从多数可能会酿成灾难,我们都听过乌合之众这个词。中心与去中心的概念拓展的社会制度之中,其实就是集权与分权(民主)。在关键地方,关键时间上的集权不一定是坏事。

可量化的“去中心化”?

有人提出对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进行量化来考量一个系统的去中心化程度,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想法,推出一种可以具体检验的方法。

Balaji S. Srinivasan和Leland Lee发表了一篇文章《Quantifying Decentralization》,提出一个叫做“中本系数(Nakamoto coefficient)”的东西来作为指标,去衡量去中心化的程度。

image

他们首先把一个区块链系统拆分成多个关键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中本系数作为整个系统的去中心化指数。系数的数值越高的系统,去中心化程度越高。

我们都知道比特币和以太坊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如比特币)由一组去中心化的子系统(如挖矿工、客户端、开发者、交易所、节点、钱包地址分布……)组成。

中本系数就是通过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出发,来对各自的子系统的分散层度进行量化。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可这真的能有效的作为量化去中心化程度的指标吗?


提问:如何看待“去中心化”的好与坏?
(欢迎参与【嘉楠Musing】问答)

你可能感兴趣的:(【嘉楠Musing】到底什么才叫“去中心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