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微言大义考

        春秋是孔老夫子的佳作,作为天朝编年体史书的开篇之作,为后世的史学指明了一条大道,是一种不朽的存在。全书以鲁国为主线(暗藏了夫子的私心),记录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人情来往,打闹嬉戏。纵观春秋,对事情只通过寥寥数字来记录,最变态的是还有一个字的,惜字如金到天际了,简单的背后是史家的苦心及无奈,就像鲁迅先生的一句呵呵,背后确有着无数考生的泪水。这就是常说的春秋笔法或微言大义。

        这种春秋笔法是史家的无奈,毕竟记的君家事且给后人看的,不能让君太难堪了。遇到不得不记,又不能明说的事,如果含含糊糊数字带过,又辱没了史家的名头。毕竟是老夫子,还是有方法的,我们知道古代是很重礼的,无论生活日常还是国家大事祀与戎,都有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去遵循,如果没有遵照既定的礼仪流程去做,必定事出反常。想当年老夫子就是因精通礼仪而声名鹊起,自然就想到了这种方式套用到春秋上了。隐公元年记着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看上去很明白,冬天,十二月份,祭伯来到了鲁国,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件记事没啥呀,对吗?不对,后面还有深意的,祭伯是周天子的大夫,那身份就不简单了。大夫不可以私自出访的,如果是周天子派出的,则要写 "天王使祭伯来",同样在这一篇,有"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这里没有用"使"说明不是天子外派的,那就是私自出奔了,但是为什么不写出奔呢?按照当时诸侯国也是天子的,奔是要出境的意思,对于周天子来说,你还是在我的管辖范围之内,所以不能用奔。如果不知道大夫出使的制度,则不能理解背后的含义。还有比如天子记崩不记葬,什么意思,就是天子只记录什么时候崩的,古时天子七月而葬,就是七个月后安葬,不受任何事情影响。而诸侯就不同了,同时记薨又要记葬,通常是五月而葬,但是实际安葬是受很多因数影响的.如果不记葬,那就说明身后有事情发生了,比如隐公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通篇未再记录安葬这件事情,按照公羊传的解读就是"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弒,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说明隐公是被谋杀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读到这样的时候就比较有意思了。

        我还想说的就是当时书写工具太落后了,长篇大论没有那么多的简册去写,写了也没有地方保存,也没有办法复制粘贴,进度肯定是跟不上的,再说老夫子还有那么多的弟子要教,还有要到出学习交流,一个字没有时间。不像现在的键盘侠,一键在手,天下我有。

看春秋纯属业余爱好,如有不对,请指正。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秋之微言大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