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少年泰戈尔的奇幻世界

Rabindranath Tagore

Monday

2018.9.17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最后的诗篇》等。创作了印度国歌《人民的意志》。

泰戈尔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作品细腻令人惊叹。今天小编就带你来瞧瞧,少年的泰戈尔为何如此有才华~

少年泰戈尔的奇幻世界

儿童时期的泰戈尔热爱生活,喜欢幻想,对周围世界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后来他曾说过,当回顾童年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那时他觉得人生与世界似乎充满了神秘感。

1873 年 2 月 9 日,父亲亲自主持佩戴“圣线”仪式(成人式),让泰戈尔和他的一个哥哥、一个侄子步入经堂,随祭司朗诵吠陀经文,然后把头发剃光,戴上金耳环,将“圣线”斜挂在身上。之后让他们在三楼的一间屋子里进行为期三天的祈祷,冥想人生与宇宙的秘密。

当时诵读的吠陀经文中的一句咒语,在泰戈尔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那时还不能理解咒语的含意,但是那优美的韵律和抑扬的音调,使他终生难以忘怀。

仪式举行过后不久,泰戈尔从师范学校转入孟加拉学校,这是一所兼收英国和印度学生的学校,管理比较松散,有的学生十分淘气。泰戈尔正在发愁自己的光头可能成为同学的笑料之际,有一天,父亲把他叫到面前,问他是否愿意跟随自己到喜马拉雅山去旅行。泰戈尔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顿时涌起一阵狂喜,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

他多么热爱自然,多么向往喜马拉雅的高山密林啊!此后的两三天他都是在期待和兴奋中度过的。当准备工作停当,新衣新帽制成之后,他终于开始了平生第一次长途旅行。

1873 年 2 月 14 日中午,他们一行从加尔各答火车站出发,傍晚抵达波尔普尔,随后来到圣蒂尼克坦。这是此行的第一个落脚点,离加尔各答一百四十多千米,父亲前些年(在泰戈尔诞生不久)把它买了下来,并且围墙建屋,命名为“圣蒂尼克坦”,意思是“和平之乡”。

在这里,泰戈尔初次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到无限欢欣。他日后在《生活的回忆》里写道:

“火车向前飞奔。列车两侧,一排排绿树镶嵌的广阔原野,葱郁树木掩映的一座座村落,画一般迅速往后滑动,仿佛蜃景里的湍流。日暮时分,我们准点抵达波尔普尔。上了轿,我立即闭上眼睛,我宁愿波尔普尔的一切奇迹明天闪现在我清醒的眼前,提前在苍茫暮色中窥见奇迹的影子,明天的乐趣将会是不完整的。”

父亲给他活动自由,但并不完全放任。白天,他得读梵文、孟加拉文和英文的书。晚上,他要坐在父亲身边吟唱颂神曲,并面对星空听父亲讲述天文知识。也是在这个地方,泰戈尔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诗剧,描写国王普利德威拉奇抗击穆斯林侵略者的故事。这个剧本没有能够发表,后来原稿也散失了。

他们在圣蒂尼克坦停留了一段时间,然后继续乘火车向西北行驶,第二个落脚点是阿姆利则。这里是锡克教的圣城。当地金碧辉煌的寺院——金庙,使他感到如同进入梦境一般。

在阿姆利则停留了一个月左右。当他们进入喜马拉雅山区时,已经是四月份了。他们时而沿着山坡攀登,时而乘坐滑竿上行,目的地是山上一个名叫帕卡鲁塔的地方。

冰雪覆盖的山峰,深不可测的峡谷,高大茂密的树木,争妍斗艳的野花,倒挂在万丈悬崖上的瀑布,奔泻于高山峡谷间的溪水,这一切在泰戈尔看来都是新鲜的、奇特的。

泰戈尔在喜马拉雅山上住了一个多月,5 月 23 日父亲打发一个仆人把他送回加尔各答。这几个月他不仅觉得无比愉快,获得不少实际知识和实际锻炼,而且也改变了他在家庭中的地位。

过去,他受仆人“统治”,在妇女们的内院不受重视;如今,他仿佛骤然长大起来,成为内院“会议”的重要发言人了。每当黄昏时分,众人围在母亲身边,他的旅行故事便是备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此外,他还给他们朗诵诗歌,讲述天文知识,常使听众大吃一惊。最使母亲感到骄傲的是,他能用梵文背诵《罗摩衍那》。因为妇女们仅仅知道这部史诗的孟加拉文译文,梵文原著只有学者才能理解。

“可爱的罗比呀,给我们朗诵几节《罗摩衍那》吧!”——母亲常常这样催促他。

但不幸的是,1875 年 3 月 8 日,泰戈尔的母亲去世。这对不满 14周岁的泰戈尔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看见母亲躺在床上,仿佛熟睡一般,没有感到特别难过。只是当他随同众人将母亲的遗体送往火葬场时,才开始明白母亲从此再也回不来,母亲所在的那个位置将永远空缺下来了。于是,一股悲痛的情绪猛然间在他心头涌起。

母亲走后,五哥久迪林德罗纳特和五嫂迦东波丽担负起管理这个大家庭的重任。令泰戈尔感到十分欣慰的是,迦东波丽仅比他大两岁,两人很快成为要好的小伙伴。迦东波丽不仅能够无微不至地照顾泰戈尔的生活,而且二人对于文学和音乐的见解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自从远游喜马拉雅山并得到进入内室的权利之后,他更加不能忍受以往那种刻板的教育了。由于经常逃学,三哥海门德罗纳特只得让他再从孟加拉学校转入圣泽维亚尔学校。但是,该校的教育也同以前几个学校一样机械、刻板,加上严守宗教形式,校风更加沉闷。

泰戈尔忍无可忍,终于在刚满 14 岁时退学了。家里人对此深表失望,但也无可奈何。泰戈尔自己日后提起这个变动,却颇有欣慰之感。

泰戈尔退学之后,三哥又给他请来两个家庭教师,一个教孟加拉文和英文,一个教梵文。教孟加拉文和英文的老师以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为教材,用孟加拉文给他讲解,然后让他全部翻译成孟加拉文。

教梵文的老师以迦梨陀娑的《鸠罗摩出世》为教材,先讲解梵文原作再翻译成孟加拉文。这种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受到了泰戈尔的欢迎,而他的梵文、孟加拉文和英文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据说他在这段时间写过一部长诗《心愿》,于 1874 年刊载于《哲学教育杂志》上,不过没有署名,只有一个编辑写的小注:12 岁少年之作。

泰戈尔后来说过,他这段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实际上,离开学校这个“医院和牢狱的混合物”以后,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虚度自己的青春年华,而是正式开始了探索文艺创作道路的新时期。

他一面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见到什么书刊报纸都要拿起来看一看;一面热情洋溢地与哥哥、嫂子、姐姐、亲戚、朋友交往,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向他们请教一番。

十分幸运的是,当时加尔各答处于孟加拉“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泰戈尔的家庭又是这个中心的中心。在这个家庭里,学者、诗人、作家、艺术家人才济济,刊物在这里编辑,戏剧在这里演出,音乐在这里演奏。这种环境非常适合少年诗人的成长。

许多批评家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的,善良。在现代的许多诗人中,泰戈尔更是一个“孩子的天使”。他的诗正如这个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

泰戈尔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兴趣,一半在于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所以爱他的原因了。”

想了解更多关于泰戈尔的故事,不妨来看看《泰戈尔和他的作品》~

推荐阅读

《泰戈尔和他的作品》

作者:何乃英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何乃英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东方文学的研究与教授工作,泰戈尔的作品是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泰戈尔一生共写了65部诗集,包括《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他还创作了15部中长篇小说、96篇短篇小说、80余部剧本,以及大量关于文学、哲学、宗教、社会、政治、教育方面的论著。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细致地剖析了泰戈尔一生的主要作品,结合泰戈尔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探寻他对自然、世界、人性的观点,引导大家领略其诗歌所营造的恬静、肃穆的意境,感悟其哲理的光茫。

此书可让读者真正体会到泰戈尔在印度文学史上的地位,泰戈尔堪称近代孟加拉文学乃至全印度文学的旗手。

作者简介:

何乃英,1935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东方文学和日本文学教学、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60余篇,译文17篇,出版著作50余部(其中自己编著17部,主编4部,二人合编2部,其余为多人合作编著),译著10余部。主要著作有《新编简明东方文学》、《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泰戈尔——东西融合的艺术家》(以上为自己编著)、《东方文学概论》(主编)等。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学 | 少年泰戈尔的奇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