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的四个陷阱和破除方法

对用户和消费者进行调研,是公司用来了解用户、了解市场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要想通过调研了解到用户的真实想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品牌营销专家华杉和华楠就说,调研的设计和过程,本身就可能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让调研流于形式,难以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华杉和华楠说,调研有四个最为常见的陷阱。这四个陷阱,都可以让调研变成伪调研、假调研

第一个陷阱是提问的形式。

调研时通常需要向消费者提出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来获得信息。但是,问题本身就是主观的和有歧义的;同时,被问到的人,对问题的理解,也是主观的和有歧义的;接下来,调研者对答案的理解,也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也会产生歧义。因此就很难获得真实有价值的信息。

就好像小时候被问到,“你为什么学习”、“你为什么不交作业”、“你为什么欺负女同学”。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或者“我昨天生病了”、“我不是故意欺负她的”。但你真正想的也更接近真实情况的答案可能是,“我才不想学习但我也没办法啊”、“昨天看电视看到太晚,没时间写作业”、“上次考试她不给我抄答案,所以我看她不顺眼”。

为什么通过问这样的问题,得不到真实想法的回答呢?

至少有三个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第一个原因是,人只愿意讲述对自己有利,或者被社会喜欢的东西,从而隐瞒对自己不利或社会不喜欢的动机。

第二个原因是,人在回忆过去的行为动机时,往往并不准确,会自我美化,或者改写记忆,改写成自己更希望的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也有可能对自己为什么做的行为动机,这个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然也不可能直接表达出来。

调查的第二个陷阱是,用定量调查掩盖了观念形成的过程。

公司希望通过调查,了解人们为什么会购买一款产品,或者不愿意购买一款产品。但是,很多调查最后只是给出了一个死的数据,60%的人不愿意购买这款产品。但是这个不愿意,是怎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数据却不能告诉我们。

针对这两个陷阱,华杉和华楠非常强调要去现场,去观察消费的整个过程。通过亲历过程来获得知识。即使不能到现场,也不要问需要消费者去总结和思考的问题,只需要他回忆场景,而不要让消费者帮你总结。

第三个陷阱是,很多调研忽略了普通人对于问卷的理解,以至于问卷设计上出了问题。

华杉和华楠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企业在决定投放广告之前,要做一些用户调查。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你是否相信电视广告?然后是三个选项:A.相信;B.不相信;C.不一定。

然后他们问,这样的问题,你指望多少人选A?人家凭什么相信你?所以,这就是一个傻问题。

有人跟他们说,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不相信保健品。他们也认为,这一定是调研问卷设计的问题。因为对于“请问你是否相信保健品”这样的问题,无论怎么调研,得出的结论也一定是,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相信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是,人们买一件东西并不需要相信,他只是对你的承诺感兴趣,就愿意试一试,相信是使用之后的事情。”

调研的第四个陷阱是:颠倒了企业的责任和消费者的责任,希望把做决策的压力推卸给调研。

华杉华楠说,决策和创意的责任在企业,不在消费者。但是,现在很多对消费者的调研,都把调查消费者变成了问计于消费者我该怎么办。

因此,每当听到人说,我们的意见不重要,消费者的意见才重要,创意好不好,要去问消费者。他们的反应都是:胡说八道,创意好不好,是决策者的责任,怎么能够去问消费者?类似于“请问你觉得这个创意好不好?”“请问你喜欢哪个包装”这样的问题,都是愚蠢的问题,因为想把消费者当创意总监和营销总监。

华杉和华楠给出了一个测试创意是否可行的问题清单。分别是:TA是谁?TA要你做什么?你做不做?为什么?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超级试金石。因为,很多自鸣得意的创意,拿给人看,人家连你是谁想干什么都不知道。

再比如价格测试的调研。他们的态度是,千万不要做价格测试,因为结果只会给你误导。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如果你问消费者,认为价格偏贵、合理还是太便宜。消费者一般都会选偏贵。

而且,消费者是不会知道自己愿意为一个产品付多少钱的。只有当你标出了价格,然后再来到一个具体的场景和销售场合,消费者才知道,自己是不是愿意掏钱。而且,不同的场景里,消费者愿意掏的钱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便利店3块钱买一瓶可乐你都会觉得贵,但是在五星级酒店大堂喝一罐可乐30块钱你觉得可以接受。

以上就是品牌营销专家华杉和华楠总结出的,在调研过程中的四个陷阱,以及他们认为应该怎么做。希望对你有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调研的四个陷阱和破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