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歌声”的思考

我曾经想像过县城西区美好的未来,但从未预测到它的前行竟是一把双刃剑。

西区十字路口凤凰环导进行了整修,高耸的红凤凰下闪烁着五彩的灯光,真的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扮靓了西区的城墙遗址公园。但夜晚在灯光溢彩的同时,环导中新增加的音响却给这个标志性的建筑大大减了分值。

每天一到下午六七点,音响中嘹亮的女高音就开始循环播放着,让本来就热闹混乱的西区更加不得安宁。听着那一遍一遍声嘶力竭的女高音,我都替她的嗓子和生命担忧,幸好播放的是录音而不是真人唱,要不如此反复唱到夜半时分,那还不知累死多少回了。当然循环播放的几首歌,早已失去了起初的魅力,反而勾出了越来越让人厌恶的情感。试想,一首歌让你听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你有没有要疯的感觉?更何况是将音响高分贝响到深夜十一点。夜深人静,声声刺耳,是不是更是一种煎熬?

这时不由得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究竟是何人的杰作?能将美妙的歌曲不着痕迹地演变成让人深恶痛绝的噪音,这种“创新”未免太过于独特了吧!真不知道这些参与设计和实施的“人才”大脑里面装的是什么,智慧和民生还是自负和愚蠢?一个“创新”如果不顾忌人们的真实感受,而义无反顾将错误坚持下去,这能叫“创新”吗?创新者真得能心安理得地欣赏着“一方不宁”的痛苦吗?

无独有偶,刚看到业主群中有人发出的“微语简报”。其中一条是:上海新版《乘坐规则》中规定,公交车内禁止外放声音。上海对噪音的管理都细化到如此地步了,而我们的管理者竟对公然制造的噪音熟视无睹?如果上海某处街区,在紧靠居民区的环导上安放音响,夜夜响彻着高亢的歌曲,当那尖利的声音刺破宁静的夜空时,相信上海人决不会答应,执政者更会为这个创新而羞愧,而这个始作俑者将会在众人的唾骂声中颜面扫地。

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大脑没毛病,但这个大脑中狂热且离谱的决定有毛病,它会让多少人夜夜不能安睡。但不受其害的,远离女高音划破夜空困扰的设计师们,此刻有可能躺在自己安静温暖的家里安然入眠,也有可能正沉浸在杰作被全县人民欣赏的自得中呢!不知这样的杰作是增加了品味,还是降低了品味呢?一个人的品味其实就是一个人品质的展现,无品质的创新和毫无鉴别的接受恰恰说明文明离这个人这个城有多遥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趋向于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不知从何时开始出现了县域人口大量往市域流动的情况,这十几年尤为突出。毋庸置疑,大城市的市政管理和文明程度肯定高于县城。为什么县城留不住人才?为什么县城的发展如此缓慢?人的素质,管理的水平,文明的程度都是制约的条件。看似是为民生做了一件事,有没有调查研究?有没有持续关注?有没有注重细节?如果这些做不到,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赞美也会转变为怨恨。

扎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不会嫌弃自己的故土,反倒强烈地热爱着它,希望它发展的越来越好。就如自己亲眼看着长大的孩子,希望他健康快乐地成长。犯错时指出并帮他改正,跌倒时鼓励他自己站起来,深爱绝不溺爱,这才是真正的爱。

希望我们的管理者能走出盲区,用眼看,用耳听,真正为老百姓创造一个幸福安乐的大家园!

你可能感兴趣的:(“夜半歌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