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出生,就注定是要死的

“死亡”一个听上去不太吉利,但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东西。我曾经也相信这世上有轮回、有来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觉得人其实就只有这几十年,与其寄希望于来世,不如好好把握现在,让现在的自己变得更好,不给今生留下遗憾,至于来生,暂且先放一放,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向死而生。

一、死亡可以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

最近几个月我又开始沉迷游戏,为什么会是“又”呢?因为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反反复复,就像毒品,戒了又吸,吸了又戒。这次也不例外。庆幸的是,写作没有停,但每次都是时间临近才动笔;看书也没有停,但都是游戏空闲时间看书,而不是看书的闲暇玩游戏。

当时读到“向死而生”时心中有所触动,但由于我的拖延,迟迟没有行动,直到我被游戏中日常工作般的任务恶心到了(好像也跟触动没什么关系哈)。当你把游戏放到整个人生的尺度上去看时,会发现游戏带给你的快感远没有通过努力获得成长更快乐。在其中耗费的时间也回不来了。

经济学对成本的定义是放弃的最大代价。同样一段时间,用来玩游戏就不能用来读书,也就是说,玩游戏放弃的最大代价就是读书所带来的收获和成长。再进一步,知道了人生是有期限的,我们的时间该如何利用就成了很重要的事。我们如果以两年或更长的时间为周期来看现在做的事,那些对以后没有任何好的改变的事情在我看来就不是那么值得做。很多事情一旦加上时间的维度就会变得清晰明了。

二、死亡可以让我们更珍惜生活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长些,哪怕一两个小时都是好的。但是我们在延长那一点点寿命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其背后的代价,大多数得了绝症的病人为了多活一两周,花掉的费用甚至会超过他之前的医药费的总和。但这多数是家属的意愿而非病人的决定。相比之下,美国人在这方面看得透彻一些,可能是因为信仰不同吧。

稍微有点钱的美国人会在自己年轻时就立下遗嘱,当律师问到如果抢救不过来是否还要抢救时,大部分人选择了不抢救。因为对立遗嘱的人来讲,继续抢救的开销有可能会使他倾家荡产。中国人出于孝道,很容易会这么做,而美国人虽然不讲孝道,但出于亲情也不能见死不救,而最后也只不过延长了几周的时间,而且病人还会继续在痛苦中煎熬。与其这样,还不如认真地过好之前的几十年。

如果子女能够在父母健康时多陪陪他们,也不会“子欲养而亲不待”;而父母如果将自己忙工作的时间抽出一小部分来陪孩子,那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也会多出来不少。所以了解了死亡以后,生活也许会因此而变得没那么多遗憾。

三、死亡可以让我们更专注

人活着就要做事,但考虑到终究是要死的,就应该清楚我们并不是足够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做。至于做什么事情,我认为可以倒过来想,从结果往回推。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要成为这样的人应该做哪些事。一旦确定,其他与此无关的事就可以不再列入清单,接下来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以实现目标为前提来行动,毕竟人生有限,我们能做的事情也很少。

写在最后:俗话说,除死无大难。如果我们能够看透死亡,接受死亡,那情场失意、生意失败、高考落榜、工作不顺心、投资失误等这些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也就没那么严重了,毕竟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一出生,就注定是要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