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半年的惊喜

过去半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年二月加入L先生说智识训练营的学习经历。

我在18年了解这位公众号作者,今年二月果断加入了作者主办的智识训练营。结果呢?我早知这是一门有关元认知的课程学习,但没想到内容让我惊喜到这种程度———这是所有网课是我上过实用性最高,场景应对最匹配的一门课;上有严谨科研成果支撑,下可落地具体场景的立等可用方法论,打通理论与实践。这是一门涵盖学习、思考、决策和沟通包含作业批改,以及终身社群的的视频大课。

这21天里,感受到的是一系列精心科学的安排,知识对大脑的轰炸,解决问题理清思路的快意…原来思维可以这么有序,原来面对问题时可以这样从容。我的阅历太浅,只做过学生,可当学生学习了这么多年,只有这门课有理论有操作专门教授如何学习。多年来我一直用书本的逻辑架构着自己的笔记,却从没想过顺应大脑的思考方式画概念图,以厘清重要概念的来龙去脉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乃至升维从更高的层次并构建知识网络。

这样的馈赠,实在是意外之喜。

那么我具体收获了什么?

第一,训练营升级了我的思考方式。

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是「得到」的重度用户,也参与学习过不少线上课程。从这些课程和分享中见识了很多学者和企业家的精彩洞见,可仔细一想,我们见到的是这些洞见经过实践不断迭代后的呈现。他们是如何产生这些了不起的洞见的呢?课程中基本都省略了。你可以说,“了不起的洞见当然来自于卓越的思考”,那些产生卓越思考的人,他们思考的质量,与我每天都进行的思考是一样的吗? 差距又在哪里呢?学校和老师告诫我们的“要学会独立思考”又该怎么操作呢?智识营在回答这样的问题,鼓励学员从最底层开始打磨我们的思维结构,打破对于司空见惯的事情的自动化思维,逼迫我们去分析研究事物的底层逻辑。操作上,它聚焦在更底层的工具:思考工具。框架、体系、流程、模块、FCR、可预见性、结构化思维、回路、系统思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学习的目的不应该停留在获取更多的信息上,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思考。而要想做到“更全面的、更有效率的、更有质量的思考”并非没有方法,那就是用好思考工具。

当然工具代替不了思考本身,但一定是帮助我们走向卓越思考的助推器。

第二,利用思维模型打造了自己的学习闭环。

1)输入阶段,对阅读的信息和材料使用FCR阅读法,E型扫视,画概念图,理解知识网络的结构体系,判断信息是事实还是观点,存在逻辑谬误还是值得自己深入学习。使用这些方法提高了我对信息输入的质和量。

2)处理信息阶段,对信息和问题进行定义和动静态分析,让我面对复杂问题多了一份笃定,理解问题的实质是理想结果与现状的差距,360度审问法促使思考者看清问题来由,期望结果以及评判标准,使用好工具,看似无从下手的问题也能整理出思路

3)输出阶段,对处理过后的信息进行内化分析,帮助自己决策,将自己对于问题的思考通过沟通表达出来,自己给人的印象思维是否缜密,逻辑是否清晰,在这一步可谓是非常关键了。所谓“教是最好的学”输出也是最好的检验输入效果和质量的方式。

“路岁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管是听课还是整理笔记,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向实践。我在听课的时候无数次感慨,“如果能早点知道FCR阅读法得节省多少宝贵的时间?”、“如果之前分析问题的时候就用图尔敏论证模型是不是会更科学?”“如果论文用金字塔原则进行写作是不是就不会被导师批得那么惨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也因此深刻认识到了底层思维之大用,但是,正如使用重装了操作系统的电脑使用需要一段时间上手一样,目前我还没能完全流畅去应用训练营教所学习的东西,但是只要将坚持把每件小事当做实践的机会,这套系统会越用越顺。这就是是我最近半年收获最大的事。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没有人对所有的知识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才需要一些领路者,帮助我们可以方便的获取一些可以值得信赖的知识,启发一些有深度的思考,领略一些真实的别样的风景,这是知识付费创作制作者担负的责任,而我觉得智识营对他自己的责任有着很好的诠释。得到也是这样,它充满有趣的,有热情的,想要让世界变好一点的一群人,倾心打磨制作呈现的的内容,有的可做能量枯竭时的燃料,有的可视为前路漆黑时抬头可见的星光。我希望离这样的一群人更近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去半年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