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6岁的幼儿应该如何培养?

        有人说:几千年来,中国教育界公认的教育法则就是——幼儿养性(0—6岁)、童蒙养正(7—13岁)、少年养志(14—18岁)、成年养德(终身)。

        教书育人是每一个家庭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个难题,我也很关心。这句话我也是最近才听到的,感觉很有道理,分享给大家。

        首先幼儿养性,何为养性?怎么样做才算是对的呢?才算是符合幼儿养性的标准呢?

        一、何为“性”?

        性:是指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原话是这样说的:“播下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为什么有的人春风得意,有的人却黯然无光?为什么有的人财运亨通,有的人却一贫如洗?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正是导致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命运的原因之一”。总之是从行动、习惯中收获性格。

        用中国的文字解释更简单一些:“性”,就是心字旁加生字旁,意思是“性”由心生。什么时候“心”产生了,性格也就形成了。0到6岁小朋友,正是其心理慢慢产生的阶段,有了自己的小心理、小心思。这个时候的家长应该把小孩子当成完完整整的一个人来看待,不应用自己的思想行为或无视或暴力的压抑和摧残其幼小的心理。

        古人说:三岁看到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三岁形成的性格,到老都会有。这也是很多人知 道“性格决定命运”,却无法做出真正改变的原因。因为“养性”的最佳时期是0到6岁,成年再做就晚了。能够重塑“行动”与“习惯”的人,往往拥有大毅力或经历大磨难。

        二、如何“养性”?

        “性”分为:感性和理性。幼儿以“感性”为主,“理性”基本没有。刚开始可能“感性”也没有,幼儿只是靠本能行事。当你发现幼儿开始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说明幼儿“感性”意识开始萌芽,家长应该多引导、多给予幼儿接触类似事物的机会。当幼儿3到6岁时,已经基本掌握语言等能力,能够与大人正常交流,“理性培养”应是此时的最主要工作。

        “理性”,理:是指合理。要想方设法让幼儿明白:鱼是在水里游的,鸟是在天上飞的,植物是在土里长的;抓伤人是要负责的,与小伙伴玩耍是要友好的,合理的要求有时也是无法满足的;自己的事情最终是需要自己亲自完成的,不能养成依赖、偷奸耍滑的习惯。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事理、都有自己的规律,而这些事理都是相通的。古人云:触类旁通,就是这个道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百战百胜”的方法就是知己、知彼、知“战”之事理。人这一生就是要知自己、知人性、明事理。“知自己”还太小、“知人性”太早,倘若幼儿能够建立起合理的“理性”意识,必将受用终身。

        三、“性”外在表现出来就是人的“心性”、“秉性”、“品性”、“德性”。“性”应以善、广、静、悦为主,不应暴躁、狭隘、执拗,更不能行恶。心性好是为了愉悦自己,知人性之恶是为了保护自己。社会上有很多人性恶的一面,那是社会的问题,只能留给那些国家的栋梁之辈去解决。不能因为恶的一面,而把自己置于暴躁、狭隘、执拗的境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教化天下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人毕竟很少,无法强求。

        “性”字成语有很多,不妨温习一下:“苟全性命”、“身家性命”、“性命攸关”、“性命关天”,性命既是生死,与荣格的“性格决定命运”是相通的。“本性难移”、“灭绝人性”、“凶残成性”意思相近。还有“修心养性”、“怡情悦性”、“习以成性”、“明心见性”又是一类;“快人快性”、“性烈如火”、“野性难驯”则是说人性子直。

        教书育人是需要方法的,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明白人类成长的一般规律,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急躁是不可取的,需要一步步来。育人如树木、如建楼,倘若地基不牢,建歪了,是有倒塌的风险的。

        中国教育界公认的教育法则——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不管这句话是谁说的,我是完全赞同的。你认为呢? 下一篇——童蒙养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0到6岁的幼儿应该如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