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观看话剧《清贫的牡丹》及意外之喜

2022年9月17日补记

      入学仪式下午,有一场话剧表演,需在公众号上抢票,计入校园文化活动次数。活动之火爆,225张票没过多久就一抢而空。原想那就等下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吧。后来班级群里发了志愿者招募通知,帮忙签到和维持秩序,但是不算活动场次,帮忙结束就可以走,便报了名。入学仪式结束,吃完午饭后,来不及休息,便赶紧和舍友一道返回会场帮忙。

      辅导员说,疫情前学校有许多这样的活动,像什么,高雅艺术进校园之类的,而因为疫情,原本就不多的活动,还得减少一半座位,因为要一个隔开一个就座。硕士及博士生新生们陆续签到差不多了,辅导员说,你俩要不进去看吧,我在外面帮你们看着。我们还犹豫了一下,原本打算帮忙结束就撤退,那就,要不进去看一会儿吧,难得的机会。

      空位很多,我们靠前落座。话剧《清贫的牡丹》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的王振义院士为原型,回顾了他七十多年从医生涯的奋斗历程和感人故事,今年是《清贫的牡丹》十周年特别纪念版。演员们应该都是我们的师兄师姐或者是来自医院的老师,不得不说我们学医之人都是多才多艺,既有悬壶救世之心,又再业余之时陶冶情操。

      记得当年考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时,复习到血液疾病中的白血病,什么M1M2M3型白血病等等,什么M3维甲酸,中枢注甲氨,背得死去活来。M3型白血病,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而王振义院士,正是那发现利用全反式维甲酸可以治疗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之人,倘若那时的我能拓展学习到这一点,那我无论也不会死记硬背,而是打心里记住这一知识点。话剧中还引入了“诱导分化”这一概念,通俗的理解为,改造癌细胞,而不是杀死癌细胞。寓教于乐,便是能在观看话剧中轻松学习到多年前不曾理解的内容。

    在科研之路上,王振义院士的团队屡屡碰壁,曾经多年未能见到成果。剧中提到,王振义院士认为,国外曾经试过用维甲酸来治疗,我们能否把它全部反过来试一试,那便是全反式维甲酸。1986年,一名5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病情为重,王振义院士与他的夫人,新华医院儿科血液学专家,最终决定对患儿进行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而在这以前,此治疗还处于试验阶段。治疗后,王振义院士不敢查看患儿病情,而他的夫人告诉他,成功了!患儿的体温,降下来了!

      在话剧的尾声,王振义院士的夫人得了老年痴呆,王振义院士时刻伴随夫人左右,生怕发生一些意外。这样伉俪情深、相濡以沫的革命爱情,也使我们感动至深。

      表演结束了。舍友中途有事离场,我还看到了最后。而此刻主持人说道,我们今天请来了一位重磅嘉宾,我心想,不能吧,这不能是,王振义院士本人吧!回过头,98岁高龄的他,被两位学院领导搀扶着,正向我们走来!聚光灯聚焦在王爷爷身上时我热泪盈眶!看着已近期颐之年的王爷爷,缓缓地走向台前,每一步都让我激动与喜悦。

      追星之路最成功的一次:教科书里的人物,他真的就在我眼前,与我们教导,与我们玩笑,与我们诉说着他与他夫人初相识,与学生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潜心科研、在逆流中只一心为患者点亮希望的种种往事。王爷爷真的自带光芒,并且将光芒照耀到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埔实验中学及附属黄埔实验小学的学生代表也观摩了演出,与王爷爷一同切交医70华诞的庆典蛋糕,真羡慕他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小便能有这班学术浸润与文化熏陶。最后,我与另外两位同学一起挤到台前,他已经走下台准备离场,我们不再犹豫了!赶紧上前,要求与王爷爷合影,他还幽默地调侃到,拍照要花钱的,要拿奖学金!好的!我一定努力。太可爱了,又可爱,又炙热,又伟岸,又平易近人,真的无比荣幸能与王爷爷合照一张。

      借鉴一下辅导员的文案:“’你们要忘记王振义,要记住这十七个字:追求卓越,虚怀若谷,勤奋学习,为的是病人。’任何专业、岗位,想来同理。谨记于心,与诸君共勉。”只是,我们当然不会忘记您,王爷爷。

你可能感兴趣的:(25.观看话剧《清贫的牡丹》及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