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去他妈的“挺好的,不错”!

爆裂鼓手电影海报

天才源于勤奋,但“勤奋”到底意味着什么?1993年迈阿密大学的Anders Ericsson教授在柏林音乐学院做了一项研究:普通学生、优秀学生和卓越学生的共同点是什么。唯一发现的共同点是练习时间的长短。普通的学生,练习弹琴的时间总计在4000小时左右;优秀的学生,大约在8000小时左右;卓越的学生,没有一个人低于10000小时的。天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出来的。“勤奋”其实就是大量刻意的训练。

有人评论说这是一部励志片,看的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被埋没的梦想在观影的过程中又被重新点燃起来了。但很难用励志片来定义这部电影,本片一反励志片的套路,主角最终并没有功成名就抱得美人归,大量的篇幅描写虐待般的枯燥训练。影片给了幻想成功之路充斥着温情与鼓鼓励的看客们一记响亮的耳光——TMD,想要从优秀到卓越太难了,太TMD难了(Too hard, Too damn hard)!

影片的主要讲述了一心想要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的少年安德鲁被魔鬼导师弗莱彻选中,进入正规乐队,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身体与心灵的考验与折磨。弗莱彻暴躁与喜怒无常的性格以及魔鬼般的训练方法让影片充满了扭曲与虐待的感觉,安德鲁为了追求梦想进入了疯魔的练习状态。某天,安德鲁疯魔般的执着坚持搞砸了一次演出,弗莱彻暴怒,要把男主踢出乐队。男主无法接受梦想被掐灭,彻底暴走,在舞台上和弗莱彻起了冲突。这引起了校方的重视,弗莱彻的魔鬼训练法也招致了许多家长的非议。最后,弗莱彻被辞退。某天,安德鲁在一家酒馆遇到弗莱彻,弗莱彻讲出了自己的初衷,还邀请男主归队参加他新组建乐队的演出。影片在安德鲁完美的演奏中达到了高潮,也在令人亢奋的音乐声中结束。

《爆裂鼓手》并不属于传统的类型的励志影片,相比其它影片中温情脉脉,会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的老师不同,弗莱彻像个魔鬼,更像一个反派。男主为了梦想走火入魔,为了追梦,爱情仿佛都是多余的。许多人无法接受,更无法理解安德鲁与弗莱彻的选择。影片中有一段对话很精彩,这段对话也道出了影片的主旨:

弗莱彻:我不是去指挥的,弱智也会摇摇胳膊控制节奏。我是去逼他们突破自己的极限的。……不然只会浪费掉下一个路易·阿姆斯特丹,下一个查理·帕克。……“挺好的,不错”,……对我来说,那简直就是悲剧。……英语中再没有哪个词比“不错”更害人的了。
安德鲁:那就没有界限了吗?比如,你逼的太狠,下一个查理·帕克反而气馁退出了。
弗莱彻:不会的,怎么会?因为下一个查理·帕克永远不会气馁。
安德鲁:嗯
弗莱彻:事实是,我从来没有自己的查理·帕克。但是我努力了。我他妈的是真努力了,这一点就已经比多数人走得远多了,而我永远不会为自己怎样努力过而道歉。

我喜欢这个片子,甚至有点爱死了这个才华与流氓气质并存的弗莱彻。电影《霸王别姬》中戏班的老师傅对戏班的弟子说“要想人前显贵,你必得人后受罪”,正是他们的虐待般的逼迫成就了程蝶衣和段小楼这样的角儿。曾经,我喜欢看传记片,尤其是早年间写手写的名人传记。这书读多了会有种错觉,仿佛成功并不难,喊几句口号仿佛自己也能够成为马云、马化腾。很遗憾,这种热血沸腾的状态有效期太短,激情很快在日常各种琐碎的困难中消磨殆尽。于是,靠阅读下一步传记来获取短暂热血沸腾的快感。久了就会发现,励志的故事或图书好像精神鸦片,快感止于阅读的过程。生活中各种操蛋的事情,各种困难不是一两句口号就能应付的。想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无数个日子和瞌睡作斗争,和娱乐的诱惑抗争,和想要放弃的念头战斗,在被各种否定中坚持,以及满腹委屈时仍能咬牙继续。这才是奋斗的日常,这才是励志故事中轻描淡写的几句话。而想要从优秀变得卓越,要经历的苦难甚至于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

卧槽,再次把这部影片当励志片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爆裂鼓手》——去他妈的“挺好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