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偏离生活的轨道,真的是坏事吗?

突然开启并持续两个多月的lockdown,几乎在一瞬间强制让所有人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期间经历了食物短缺、心态焦虑等问题,不一而足。也许从大多数人的角度看,这次lockdown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的都是负面的感受,对我而言,某种程度上也是。

但是回头看,这次lockdown可能无意间做了一次大型的社会实验,让人们有机会审视偶尔偏离正常生活轨道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以我自己为例,不用通勤、无领导监督、不方便接入公司内网等因素,导致我在家办公的工作方法与在办公室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对自己的个人成长也有了新的思考。

工作方法的变化

各自为战变统一协作

我们团队4个人主要是做60家机构的月报数据审核校验工作。月报数据的收集和校验是在一个系统中完成的,机构将月报数据报入系统,系统进行既定规则的校验,如果出现违反校验规则的情况,机构要在系统中填写说明。

我们的工作就是审核说明的合理性,以及用各种方式确认数据的准确性。如果存在说明不合理或数据报错的情况,则机构要向系统中重新报数,我们再导出机构新报的数据,进行一轮审核。由于沟通问题或者机构配合程度的原因,这种流程通常要循环多次。

由于系统还不完善,很多本来系统可以自动检查的工作还需要人工检查,比如检查数据是否有空值、关注类指标是否有新增等。为了核实数据准确性,我们也会根据经验增加一些校验规则,比如债券发行人一般都是大型企业,如果债券发行人科目里微型企业有增加,就需要核查明细。

我们的分工是每人负责15家左右的机构。一直以来我们的工作方式是属于各自为战的,比如每人会分别从系统中下载自己负责的机构数据,并检查其中是否有空值、关注类指标是否有新增等。因为从每个人接手时就是这样工作的,也没人想过做出改变。

但是居家办公期间这种方式受到了挑战。

  1. 由于只有少数的同事留守办公室,需要对接大量同事在家办公时从内网取数的需求,所以我们只能在特定时间统一导出所有机构的数据。
  2. 由于lockdown比较突然,有些同事的笔记本电脑还在单位,有些工作步骤就无法开展。

这种情况下,有些之前每个人都要做的那些繁琐流程,就由一个同事统一完成,结果发送给大家,大家再分别反馈给各自负责的机构。

结果实际效果比想象中的好。

这些操作主要是在VBA中完成,由于这些过程看起来简单,但是需要一次次选中文件夹、选择文件,并一次次查看运行结果,所以每个人加总的时间损失不可估量。现在由于这些过程由一人完成,而程序真正的运行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理论上来讲这些过程的加总工作时间可以减少75%。

持续寻找最优流程

除了月报,我们的工作内容还包括审核机构每天的日报。在办公室期间,日报的提交、审核等流程也是在系统中完成。在系统中操作结束后,会导出一份表格,并由之前同事写好的VBA代码对导出的数据进行处理。而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审核处理之后的数据,依然是异常值、校验说明这些方面的内容。

由于没有参与前期的工作以及系统的功能封装,我并不知道日报数据在系统中的处理流程,也没有深入研究过同事写的VBA代码逻辑。

但由于lockdown,原有的工作流程势必要做出改变。鉴于内网收集数据的不便,我们要求机构通过邮箱上报数据,没有了系统的帮助,我只能从基础逻辑研究数据处理流程。

我曾在学习Python的时候偶尔使用过pandas,但只是了解皮毛,并不精通。但是我对VBA不熟悉,也不喜欢VBA的编程环境,所以为了这项工作,我又深入学习了pandas。最终经过持续迭代,我把所有可以自动化的操作均进行了编程处理,原本需要一两个小时来做的日报,现在只需要半小时即可完成。要知道,之前轮到哪个同事做日报,可能当天的午饭他就没办法吃了。

自我成长的再思考

办公室办公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加班到很晚,有时候又很闲。但即使很闲的时候,也不太好意思在办公室明目张胆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即便是学习。偶尔下班之后想学习点新知识提升下自己,但是由于回家之后事情也多,很难坚持。

居家办公导致的几点变化为改变这种情况提供了可能性:

  1. 不用通勤,节省了大量时间。对我来说,至少每天节省一个半小时。
  2. 没有了工作时间不能做工作之外事情的心理负担,可以有更多时间学习。
  3. 不用通勤还导致了一个不易察觉的变化,那就是保证了时间的一致性。具体来说,就是保证了有大块的时间用于学习,这是形成“心流”的必要条件。关于心流的概念,我推荐一本书:Cal Newport的《深度工作》,以及一篇文章:谈谈「心流」:如何在学习中体验快乐。通勤上班时,一天的时间是割裂的,即下班之后与之前是两块割裂的时间,很难完成学习这种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而居家办公,则可以自己根据需要安排一大块时间用于学习。

我为了进行日报数据处理深入学习pandas,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实现的。我经常一连学习好几个小时,甚至到后半夜。而且学习完pandas之后,意犹未尽,还顺便学习了北京大学陈斌老师的数据结构与算法Python版。

学习过程中,我梳理了一些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痛点,用编程的方式来进行优化。

  • 比如,我订阅了研报服务,每周会更新几百份研报,但是很多研报中都夹杂着广告页面,很影响阅读体验,我就用Python写代码实现了删除广告页。

  • 比如,我有大量的PDF文档,每个PDF文档里有一页签名页,为了确定每个文档是否含有签名,需要打开每个PDF文档查看,非常耗时。我写了一段代码检测每个文档的签名页并将所有签名页合并成新的文档。这样只要翻阅新生成的文档即可查看签名是否完整。后续还可以根据图像识别,自动检测签名页是否签名。

  • 比如,前文提到我们将每个人都要做的繁琐流程统一做,提升了效率,但是还是不够自动化。每家机构有不同的关注指标,我们就需要向每家机构调取不同的指标明细数据。但是往期由于没有统一的格式,不同机构反馈的内容或结构混乱,或细节不完善。后期优化流程中,我制作了不同指标的明细反馈模板,写程序确定每家机构需要反馈的明细条目,并提取反馈模板中相应的页面,自动发送给相应机构。

每个生活或工作中的重复性操作,我都会尽量梳理操作流程,思考能否有自动化的方式来优化,将全流程中手动介入的比例降至最低。

这种感觉很爽,有一种升级打怪的快感。

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个思维方式的转化,甚至隐约指明了我以后想做的事情:提升效率,持续学习。

总结

  1.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有时候一件事情即使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属于坏事,也可能带来不坏的后果。这虽然很鸡汤,但一方面这是事实,另一方面,成年人总得活下去不是?

  2. 人都是有惰性的,偶尔偏离生活的正轨,也是体验新世界、激发自己创造力的有用的方法。年轻人喜欢出去旅游,就是因为旅游不仅可以取悦眼睛,还能给平静的生活增添一丝不平静。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尔偏离生活的轨道,真的是坏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