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心理营]做不焦虑父母Day2 亲子冲突中的拒绝和叛逆


常见的父母的焦虑就是孩子“不听话”,什么都说“不要”,亲子冲突中的压力,经常就是从NO开始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不要”这两个字对于孩子的心理意义是什么,再看如何具体地面对。

一、成长中的叛逆期

一个人一生中有几个叛逆期,最早的叛逆期出现在什么时候?我们大多知道有个青春期,但其实人的第一个叛逆期出现在2岁左右,即 Trouble Two。这个“不要”正好就是在这个年龄学会的不多的词汇里,很能表达自己的立场,也能让自己显出很有力量的样子。而父母对于这个时候的孩子,大多也会觉得孩子很可爱,更多是去逗他,即使他有逆反,也有办法让他就范,但有可能忽视了孩子这个“不要”的心理意义。

现在,我们要看看,这个幼年时会说的“不要”,是怎样变成内心的愤怒的呢?

父母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大多有着保护孩子的天性,因为孩子是那样的脆弱,我们有着天然地疼惜,有着对孩子这种无能状态在态度和行动上的捍卫,这个时候、这种状态下的保护,是跟孩子没有界限的,那个时候的孩子也是需要这种融合一体的抱持和保护的。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这种没有界限的保护如果不做相应的调整,就会渐渐地发展成一种控制。控制就是去父母将自己放在“全人”(全能的完人)的状态,介入孩子的生活,他们是出于保护的心理,但是在行为上做出了控制。

孩子的“不要”以及随着年龄增长采取的其他更多间接的方式背后的意义是要挣脱和逃离父母的保护和控制,孩子对命令的抗拒成为一种自动的反应模式,这就给父母带来了失控感,带来情绪上的焦虑和愤怒,是被拒绝的愤怒、失去控制的挫折。孩子的拒绝成为父母产生威胁感的压力源。

二、父母如何处理和回应面对孩子拒绝的情绪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不要”看做抗拒,我们就会自然地让自己站在彼此对立的关系;如果理解了孩子拒绝背后的心理机制,理解了拒绝是孩子成长中自我意识和个人主见的激活和表达,我们就可以挪出一些沟通的空间。

这是一个心理过程:首先理解到自己情绪内在的纠葛和来源,看到自己被拒绝的挫折感,那是一种掌控感挣脱的愤怒;然后,慢慢地引导自己,从沟通的角度去看待。

一个小技巧:当孩子说“不”的时候,不要急着回应,可以沉默几秒钟,不给孩子回应,这时有些孩子可能改口,有些孩子依然说不。对于说不的孩子,可以在沉默后问他为什么,请他给一个具体的理由,试着让孩子说服你。然后跟孩子确认一个承诺,比如现在想休息一下,打会游戏,那什么时候停止,如果没做到怎么办。这样也是让孩子训练一种承诺,一种信用的表达。

长远来说,我们要接受孩子是独立的,会过跟我们不一样的人生。当我们感觉对未来有压力的时候,可以用腹式呼吸等方法来舒缓生理上的焦虑反应,让呼吸进到腹部,一呼一吸后稍作停顿,来回做10来次。

总结:

看到“不要”是因为让我们感受到被拒绝、失控产生的焦虑,可能通过愤怒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果理解到孩子的抗拒是立场的表达,就多了沟通的空间。

当孩子说不要的时候,保持静默、开启对话;开启对话时,让他来说服你;让他给你一次允诺;允诺没做到的话,提醒这是一种信用,而信用有额度。这样建立起帮助孩子为自己负责,同时也帮助自己处理不要的一个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心理营]做不焦虑父母Day2 亲子冲突中的拒绝和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