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关键期关键帮助》(十一)从头往脚的神经

        十 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话题历来是家庭计划的重点,社会关注的交点。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从家庭到到社会对教育的投入都在不断加强。特别是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更是急剧攀升,报才艺班及各类培训班、投资学区房、聘请私人家教、上私立学校等等,只要能想到的都会极力去做,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但什么是起跑线,我不太清楚。我想思考这个问题的人没几个,至少想清楚的没几个。

        下面继续把樊登读书会作者光临中的一些有意思的片段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有助于理解李跃儿老师的《关键期关键帮助》。

      李跃儿:第二个时期就是口的敏感期,因为人类的神经是从头往脚。
        樊登:就是孩子逮什么都吃的那个时候。
      李跃儿:对。那个时候明显能看到吃手是从两个月最早开始,然后到六个月达到高潮。四个月就开始能够抓到东西给嘴巴去啃了,到六个月就达到高潮,到七个月就开始逐渐朝手过渡了,到九个月就过渡到手的敏感期。
        樊登:那这个时候要需要让他去做这样的体验吗?
        李跃儿:那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人类苍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再也没有比人类的发展行为更加珍贵的了。
        樊登:但很多家长会不让孩子吃手,不让他拿出来。
        李跃儿:他不知道,儿童是通过外显行为来积淀内在的精神内涵的。人类的神经元在肚子里头都是一个一个的,没有连接。当他生出来以后,受到环境刺激以后,这些神经元就开始连接。不同的信息,比方说他的嘴巴啃到东西了,他这个神经元来自嘴的这个刺激,神经元就快速地连接,连接起来以后就搭成了一个最粗的心智模式。
        之后到手的敏感期,见了危险的东西,见了不能动的东西和可能动的东西,如何去决定,动哪些,不动哪些,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是口的敏感期所建立起来的心智模式。一个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这个心智模式所决定的。不是说,我这个孩子特别积极热情,我这孩子特别被动,那都是由这个神经元连接起来的心智结构所决定的。
        所以说这样你就会知道《关键期关键帮助》有多重要,不是说六岁以后我想把这个孩子变成一个热情的人。
        樊登:很难。
        李跃儿:早就晚了。所以说一岁以前的这几个关键期特别重要。
        樊登:所以七个月以前,他喜欢拿嘴啃东西,就让他去啃吧,你一定要让他体会一下。那所谓手的敏感期,就是喜欢抓东西,喜欢摸。
        李跃儿:你会看到口的敏感期,有人说,出牙了,难受,给他磨牙棒。那就是等于说,在口的敏感期,我的孩子啃到不同的东西,他大脑的神经元有不同的体验,就开始不同的连接,就刺激他神经元更多地连接。那你给他一个磨牙棒,他只有一种感觉。
        樊登:他觉得全世界都是磨牙棒。
        李跃儿:对呀,你的孩子的大脑,你就浪费了口的敏感期的发展阶段。还有给一个安慰奶嘴,往嘴里一扔,我看着可惜死了,心疼死了。因为那个安慰奶嘴就一种感觉,只满足了吸吮的需求,但是大脑没有发展。
        就是我刚才说的,饿了给他一个泡泡糖,就嚼嚼。你看着他在吞咽,但是吞咽着自己的口水,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吞咽进去。《关键期关键帮助》其实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如何给孩子提供精神成长的营养食粮。
        樊登:这些动作其实带来的是精神的成长。
        李跃儿:精神的营养。所以说你看我们孩子出生了,我们要给他喂母乳,母乳的营养成分多少多少都要具足,我们只知道喂养他的物质身体,不知道喂养他的精神的那个人。这太可怕了,这就等于说子宫没有营养了,那胎儿能活吗?
        樊登:那手的关键期有多长时间?
        李跃儿:大约都是几个月就过去了。口的敏感期从三个月开始出现前期的迹象,到六个月开始高潮,这就是三个月,到九个月就基本上过渡到手了。但是它是重叠的,到手的敏感期的时候,手的敏感期跟口的敏感期会重合。
        樊登:二者会配合。
        李跃儿:还不光是配合。儿童的一个行为模式建立起来以后,一个经验建立起来以后,再碰到新的东西,他不知道这个新的东西如何处理的时候,他会用旧有的模式去处理。
        樊登:试一下。
        李跃儿:放在口里试一下,然后再决定如何用手去用它。人类的经验就是这样新旧交替的。
        你看他要是从来没见过沙子,他见了沙子他就给嘴巴去吃,吃到了以后再决定怎么用手去玩它。
        樊登:再往后,下一步呢?
        李跃儿:再往后就是腿的敏感期了,就是口、手、腿,这是很明显的。那个时候神经就成熟到脚底了,以前他也会用脚走路,你看他也会踏步,也会有反射。但是到脚的敏感期,他的脚突出地对地面、对他所踩到的环境非常地痴迷。
        到这个年龄,你会看到孩子是不走平的地方,哪不平往哪走。像一个小孩在爬台阶,他会爬上去,再下来,爬上去,就不断地这样来回爬,你不知道他为啥这样爬。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就主张,人类所有发展行为的本质都是愉悦,就是会为自己提供愉悦。为了寻求愉悦,就会出现循环动作,这个循环动作就会使你的大脑开始发展。
        那像腿的敏感期,你会发现到这个敏感期的孩子特别奇怪,他会走到地面的机理特别丰富的地方。比方说有水泥路,有下水道的井盖子,有草,有地面铺的风景的砖,上面有个洞洞,再长点草,他脚走到那个地方的时候,更加能带来脚的感觉。
        你会发现,到腿的敏感期,他会不停地走。你要把他抱起来,他就哭,踢。等腿的敏感期过去,会走路了,他就不走了,就要你抱。而腿的敏感期的意义,就是让孩子学会走路。
        因为在腿的敏感期,他痴迷于来自脚底的感觉,他要不断地去体验来自腿的感觉。大脑实际上神经元在处理这个信息了。你想,这个信息从脚到大脑的右脑,右脑把这个信息用神经元再传递给左脑,左脑的神经元把这个信息接过来以后,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形成了大脑工作能力。
        那你要想让孩子将来学习好,都是要通过这些来准备的。要不然孩子到六岁,你是把他抱到六岁了,那就基本白痴了。
        更加糟糕的是,我们中国孩子一到走路的时候,就给他穿上带笛的鞋,吱吱响,走一步就响一声。每次听到,我们心里焦虑得就不行,因为等于说你在干扰他去体验、去感受来自脚的感觉,非要把来自脚底的信息在大脑里给他弄乱。
        会刺激他,会干扰他大脑信息的处理。因为那个响声跟来自脚底的感觉是不同的,没关系的。而且完全是同一种响声,孩子每踩一步,它就响一声。孩子会注意自己走了一步,而不是注意来自脚的感觉。
        樊登:这些细节真是错的太多了。
        李跃儿:这两个之间差别太大了,太吓人了。所以我们见了,一定要让那个带响笛的,说能不能把这个响笛抠掉,因为我们知道它扼杀掉的是什么,砍掉的是孩子大脑的发展。

        凡事都有自己的规律,孩子的成长也不例外。最好的培育不是拼尽全力给孩子的大脑灌输知识,也不是虎妈、鹰爸式的超级训练。而是,尽自己所能顺着孩子的发展规律给予助力。

        想帮助孩子,先了解孩子,再有的放矢。终身学习,不断成长,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关键期关键帮助》(十一)从头往脚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