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读《大概念教学》|大概念——理解的锚点

      啃读本节内容时,困难重重。

      首先,理解的关键是在于建立大概念,大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高通路迁移中高位的“抽象”。迁移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依托概念的不断生成,当我们面对未知时,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已知,而每一次探索未知,都会有新概念的生成。

      要理解大概念,就得理解大概念的“大”和“概念”。从前我对“大”的理解,无非是和“小”相对,如果在语文学习中,“小”就是某一篇课文,某一个知识点,而“大”则是一个单元,一个整体。但其实都很含糊。书中指出,所谓的“大”的内涵并不是简单的“庞大”,而是指“核心”,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

      之前听何捷老师执教《我的“自画像”》,再对比我自己执教的这一课,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区别在哪里?我在执教时,首先也让学生知道介绍自己得从多方面写,这是我们的相同之处。但本篇习作,是要让学生写出特点,让他人了解自己。于是我通过多个例子,让学生在反复读后,发现写自己某一方面的特点,就要通过事例,其间借助人物的细节描写突出特点。何捷老师则不然,他通过给学生阅读一个绘本故事,最后给出一个“模板”,即“【简单写】我是谁”“【直接写】我的特点”“【突出写】记住我的特点”。当时我还不大明白,难道不是教授到更细微之处学生更容易学吗?所谓的“模板”是不是“方法”呢?

      因为有了具体的案例,对于我再来思考“大概念”有了一些帮助。其实给样本就是低通路迁移,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当我出示的例子是“抓住特点写爱好”,班级中百分之九十的学生的习作就是“我喜欢看书”“我喜欢打篮球”,至于“细节的描写”则是在文字上雕琢。如果离开特定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条件,学生是否能够迁移运用?不容易。但是“模板”也并非等同于“方法”,应该是“核心”,这样的模板,是离开特定环境后,可以迁移运用的,比如说自我介绍,我们这一生都会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上,那么是不是能在当下的真实情境中自如地迁移运用就取决于我们能否掌握其“核心”。当然,我并不是说,何捷老师的这一篇习作教学就能让学生达到这么高层次的“核心”素养,如前文所说,概念的生成是在每一次探究之后不断生成的,而大概念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关于这一点的思考,会在之后的啃读中提到。

      书中用举了简单的例子,说明大概念并不是我们以往所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的“渔”,它不等同于方法。大概念在方法之上。现实世界上的方法也是不断变化的,就像“渔”也经历了“用手抓鱼——用竿钓鱼——拉网捕鱼——水产养殖”的过程,而在这些方法之上是“工具创新”的大概念。

      为什么前面我会用生活中的自我介绍来理解,就是因为大概念和小概念、方法的区分关键在于“生活价值”,大概念之所以有生活价值,就是因为它反映了专家的思维方式。

      接着说说大概念中的“概念”,它不仅仅限于“概念”,广义的概念其实就是高通路迁移中我们所说的与“具体”相对的“抽象”,它反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或者称之为“概念性理解”,它包括概念、原理、理论等各种抽象形式。大概念一般是一个句子,而非词语。这是书中所言。我认为“教育机智”,它就只是大概念的名称,而不是大概念。

    关于这一点以及概念的不同层次,如何生成大概念,我还需反复啃读,还不甚了解。而上面所提到的思考,也仅是当下的点滴思绪,理解并非完全正确或透彻。只因思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故写下本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啃读《大概念教学》|大概念——理解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