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绿树葱茏麦穗黄,端午时节分外忙。又是一年端午节,我们在感叹时光流失的同时,也迎来了一个小麦收获的季节。

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虽然国家在弘扬传统文化上颇费心机,安排了休假,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我觉得现在的端午气氛反而有所淡化,人们除了旅游休息、探亲访友之外,缺少了一些自古传承的仪式感和文化因素。倒觉得以前的端午,更是记忆深刻、令人难忘。

荏苒光阴,抹不掉儿时的记忆。刚上小学时,家在农村,那个年代,生活条件不好。尽管父亲是村里的支部副书记兼会计,母亲随生产队早出晚归,拼命干活,到头来还是以地瓜、玉米粗粮为主,艰难度日。

那时候每家每户都养猪,年底可以卖掉换钱,才能过一个像样的春节。猪除了喂食青草、野菜外,也是地瓜、萝卜,与我们吃的一样。到了腊月,为了让猪增肥,多卖点钱,甚至还要给它开小灶,一盆爆锅面叶,猪儿头都不抬,一口气喝光,连我都觉得心疼,有时感觉当时的生活真的还不如猪。以至于多少年来没有走出吃地瓜、玉米的心理阴影。


穷归穷,儿时的欢乐却记忆犹新。端午节前,母亲便会提前张罗过节的食品,改善一下生活,让我们也高兴一番。端午那天,那时还没有放假之说,还得继续上学。母亲会早早地把我们喊起,让我们先去院子门口、窗棂插好早已备好的艾草,说是能够驱虫驱邪,我跟姐姐非常认真的逐一完成任务,弟弟还小,跟在后面跑来跑去,帮我们搬凳子、递艾草。回到屋里,看到热气腾腾的八宝粥、葱油饼、用艾叶煮的红皮鸡蛋摆上了饭桌,还有难得一见的几个粽子,格外开心。觉得母亲会变魔术,会突然变出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洗把脸,就狼吞虎咽的吃完早餐。花生、大枣的沁香,粽子的甜糯至今回味无穷。然后每人两个鸡蛋,我们姐弟仨谁也舍不得一次吃完,吃一个,将另一个揣进口袋,急匆匆向学校跑去。

现在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粽子经常吃,过节也无一例外,什么口味、花样的都有,却怎么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平常工作繁忙,放假只是调整一下状态,或休闲,或踏青,或探亲访友,或好好休息一下,过节的仪式感已经不复存在。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现在一些南方乡村,仍旧沿习了挂艾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游百病、佩香囊等传统习俗,非常隆重、热闹。有的还节庆搭台,组织一些其他活动,在搞活经济的同时,增加了节日气氛。

端午传说众说纷纭,无从考究。不管是纪念民族诗人屈原、吴国良将伍子胥也好,还是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现代诗人秋瑾也罢,都是爱国、忠孝的楷模,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既然端午传承二千余年,那就有它传承的理由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端午节日,弘扬古人情志,激励后辈奋发,不失为传承文明、教化民众的有效途径。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但愿端午节更加充实而有意义。你们是如何过端午的?有没有更加有趣的习俗?

ity> o�U

你可能感兴趣的:(端午节,永远抹不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