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漫谈:儿童是怎么学习数学的?学好数学的关键是什么?

导语:数学,是一个令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在幼儿园阶段,孩子到底要不要学数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到了中小学阶段,为什么有些孩子的数学一点不愁,而另外一些孩子很努力就是学不好,为什么?和幼儿园阶段有关么?


家长来信:

博苑的老师们,你们好!

对于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问题,我有一些困惑,比如说数学,孩子姥姥说别人家小孩都会数数了,你咋不教他一加一等于二啊?但我认为这是小学的事,现在没有必要让孩子提前学。况且自己也不会教,既不想这么早逼着孩子做题、背口诀,但是,不记背、做题,数学应该怎么教呢?我也不是老师,不知道要不要教,怎么教。

特此请教,希望指点,谢谢。


云飞: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依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学好数学的。

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大约出现在4岁左右,他们对数与量、数字符号、点数和计算,出现明显的兴趣,这时候,是引导孩子进行数学学习的最佳时机。这就是敏感期的概念,这一阶段的基础如果打好了,孩子日后的数学的学习就会很顺利;如果基础没有构建好,则后面会遇到较多问题。

但是,数学的学习,家长或老师很容易陷入让孩子死记硬背的误区,这样的方式,大概率的结果是事与愿违——灌输、记背、大量习题,不但不会促进儿童的数学心智的发展,还会引发孩子反感,严重的造成厌学。

因此,儿童在数学启蒙中,掌握科学的方法非常重要。其中,有三个关键要点,家长和教师务必理解透彻,才能教好数学。

关键1:保护兴趣

没有了兴趣,一切发展都谈不上。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建立在保护兴趣的基础之上,切不可操之过急,因小失大——捡到了所谓的知识点的“芝麻”,丢掉了儿童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的“西瓜”。

在网络上流传的小女孩背诵“三五一十五”的视频,就是典型的反面案例。

关键2:从具体到抽象,感官是基础

数学是一种极为抽象的学科,它是人类抽象思维最高水平的代表,这种抽象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能力。因此,不要小看了儿童最早建立“数”与“量”概念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如何理解数和量,是数学启蒙的首要目标,既重要也困难。

儿童是怎么实现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呢?简单说,从具体到抽象,儿童是通过感官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建立起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蒙台梭利博士强调感官教育,在教学当中引入感官教具,同生活区教具一起,它们帮助孩子建立了大量的感觉经验。比如在生活区、感官区的工作中,孩子运用自己的视听触味嗅多种感官去探索教具,通过操作,感知大小、长短、多少,感知不同的形状、重量、颜色,实现感官精致化,这为日后数学心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大量感官经验的积累,再下一步,就要帮助孩子理解抽象概念。比如“数”与“量”的概念,就是通过把完全具象化的红棒、纺锤棒、筹码,对应到抽象的数字符号,渐进形成了孩子对“数”与“量”的理解。

这种渐进的、逐渐抽象化的过程,是蒙氏数学教育最大的特点,在数与量的对应、一十百千、大数目、四则运算的学习中,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它们很好的帮助孩子透彻理解数学最基础和重要的抽象概念。

关键3:数学的基础是逻辑

逻辑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它不仅影响数学能力,还影响语言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系统整合能力等诸多方面。

逻辑怎么启蒙和训练?同样,逻辑始于感官经验的积累。

人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获得各种感官经验,这些感官经验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一共存在三种关系,分别是(1)对应关系;(2)类别关系;(3)序列关系。对应、分类和排序,是人类一切认知的出发点,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这三种方式学习的。

比如对应:看到的苹果、触摸到的苹果,闻到的苹果、尝到的苹果,与图片“苹果”、听到的“苹果”发音、文字符号“苹果”,形成对应,借助这种对应关系,儿童可以把直接的感官经验与抽象符号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和建立抽象概念。

比如分类:儿童可以把教室中的物品按照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不同属性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分类组合,藉此,儿童理解了物体的不同属性。

比如排序:通过按照一定规律将物品排列,比如大小、长短、前后、深浅,儿童形成了“量”的感官经验,这是对属性的进一步精致化。同时,序列代表了规律性,对序列的理解,意味儿童开始理解规律,通过掌握规律,儿童可以进行预测和计算。

听上去,以上这些概念有些抽象,但其实很容易在家庭和幼儿园应用实施,就是多和孩子进行思维游戏和练习,包括配对练习、分类练习和排序练习——谁和谁是对应的?谁和谁是一类?按照规律排列物体等等。这样,在不知不觉的游戏当中,孩子的逻辑和数学的启蒙之路,就开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蒙氏漫谈:儿童是怎么学习数学的?学好数学的关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