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请告诉我某个正确的,但很少有人同意的观点

文/三件儿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彼得·蒂尔在国内赫赫有名,联合创办过Paypal(美国支付宝),创立的基金成功投资过Facebook、LinkedIn、spaceX(领英的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和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都是和彼得蒂尔一起创办Paypal的人,他们被称为“Paypal黑帮”,都是大牛呀!)等一众高科技企业。写作的商业必读书籍《从0到1》极受推崇,前几年被国内的各路大佬轮流推荐。

看过《从0到1》这本书的人相信都会有一个印象,作者彼得·蒂尔想法极为独特,常常是以颠覆者的形象出现的。比如对推特等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的鄙视(他说过的被人津津乐道的一句话是:我们需要能飞的汽车,结果却只得到了140个字符。),对有技术壁垒的创新企业的推崇(他相信行业垄断才是创造超额利润的首选),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还创办奖学金支持有想法的大学生休学创业(这也让他广受美国网友的批评,认为他反对大学教育)等等。

《巨人的工具》里对他的访谈正好可以一窥彼得蒂尔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角度独特,值得分享:

1.失败在事业中有多重要?

对这个问题,很多商业大佬和畅销书作者都是极力认同失败的巨大价值,失败是成功的必要途径(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你必须爱上失败”),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失败的,但要做到“正确的失败”(瑞·达里奥的话,即不会因失败而出局,而是积累经验)。彼得蒂尔认为失败的价值被许多人高估了。大多数人遭遇事业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多数时候你无法获得任何收获,因为多种因素决定了你的失败,这些因素还可能叠加,你认为是因素1导致,实际上是因素1到5导致了你的失败。分析错了失败的原因,下一次你的创业避免了因素1可能依旧会失败。

彼得蒂尔也说这样的观点可能会打击人,消弭大家的士气,但事实如此,创业失败就是一场悲剧,没有唯美的元素,有的只是惨烈的杀戮。胜败是常事,失败也不是用来教育人的,“失败既不是达尔文式的适者生存,也不是成功的必然基础。失败就是一场悲剧。”

认真思考这个观点,你会发现这跟上面瑞·达里奥“正确的失败”的说法相互补充,是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失败。彼得蒂尔强调的是造成失败这一结果的复杂性,并且不讨巧的提醒创业者失败的负面意义,不要拿失败是积累经验来安慰自己。这让我想起《斯通纳》这本小说里的一句话(看似冷酷消极,实则可以时常警醒自己):

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

2.影响未来最重要的技术趋势是什么?

大部分创业者都在追趋势,追风口,分析来分析去,彼得却说他不喜欢谈论技术趋势,因为一旦产生了某种趋势,那就表明很多人已经在从事这一领域了,已经有很多竞争存在。所以,“趋势是我们应当避免的事物。与趋势相比,我更喜欢使命感,也就是说你正在解决的这个独特的问题并没有其他人在试图解决。”这个观点跟《从0到1》这本书的观点一致,不是做流行趋势里的第N家公司,而是开创趋势,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埃隆马斯克创办SpaceX,给自己设定的使命就是前往火星。

其实反过来讲,这对我们一无所有想要创业的人很有启发意义,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趋势是什么,你的创业方向也会更为清晰。你解决的问题可以很小,比如开餐馆或便利店,是解决附近三公里的人群什么问题呢?饮食?便利?太笼统了,更具体化一点呢?为很美需要你解决?另一方面,不追求当前的趋势,那些能长久的满足的人的需求有哪些呢?不变的趋势是什么呢?回答的时候具体化一些,想想清楚这些,远比分析流行什么更能保证成功。

3.对未来教育的前景怎么看?

我直接引用彼得蒂尔的原话吧:“我不喜欢‘教育’这个词,因为它过于抽象。我更喜欢‘学习’这个词。我对文凭或者被称作‘教育’的这种抽象事物一直持怀疑的态度。我觉得应该问的是这些具体的问题: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

我们很多时候会被问题限制住,难以跳出问题来回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框架效应。彼得·蒂尔在回答问题前会首先思考问题是不是为真,问题的问法是不是有问题?可以看到上面的问题是被他修正的,他没有陷入问题的框架,找到了自己想要回答的内容。包括上面的两个问题也是这样,相比于回答了什么,这种思维方式更值得我们学习。

4.关于自身的一些很棒的回答

对于希望自己20年前对事业的理解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彼得回答,如果后退20年或25年,希望自己能够明白,“我没有必要等待。”因此他给的建议是,如果你计划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建树,而你打算用10年的时间完成它,那你应当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在6个月内完成它?当然有时候时间是必要的,但你也有必要问自己一句:这是不是你讲给自己听的故事,还是事实就是如此。

对于问到大学所学的哲学专业与生意的关系,彼得提到共识和真理,我们需要追寻的是真理而非共识,“我们总是需要去质疑:这真的是正确的吗?我更常用下面这一间接问题达到自己的目的:‘请告诉我某个正确的,但很少有人同意的观点。’”

我特别喜欢上面的问句包括彼得经常问求职者的:你每天都要面对,却无人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脑子里经常装着这样的问题,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实际上很少真正思考。

希望你也一样有所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请告诉我某个正确的,但很少有人同意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