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分享一本书:《妈妈他们欺负我》,这本书的作者迈克尔·汤普森是杰出的心理学家,在美国各地超过700所学校承担过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师的工作,有与儿童和青少年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经。
这本书从正常的社交伤痛、面临社交风险的孩子们、学校与社区”三个方面,通过深入的探讨和极具洞察力的建议,解答了父母和老师针对孩子的社交生活常见的困难与疑惑。就“取外号、打架、小团伙斗争、恶意排挤”等等问题提供了具体并极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想象一下,当你的孩子哭着对你说,有人欺负他时,你会是怎样的反应?是摩拳擦掌,欲将欺负他的孩子胖揍一顿,还是大声质问他是不是自己先挑事,才引祸上身的。或是告诉他再被欺负就不顾一切打回去。
其实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作为一个爱孩子的父母的正常心态,然而这样做真的能让孩子从此不再受欺负吗?真的能让孩子独立解决人际冲突,从而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本书试图提供一种既承认痛苦又不失理智的态度,让父母知道如何向孩子伸出援手,但又不会过分担心。
第一:用广阔的视角看待孩子的社交难题。
在看待孩子的社交互动时,父母往往是带有偏见的。有些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天真无辜的受害者,而别的孩子都是恶霸。但也有些父母表现出完全相反的偏见,无论面对任何冲突,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恶人。
其实孩子所处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复杂互动的。你是不是经常发现孩子们会因为抢玩具,抢零食而大打出手,他们甚至会放出豪言壮语,我再也不和某某玩了,然而一天不到头他们就又手牵手愉快的玩耍了。
这些场景每天都在重复,面对这些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是孩子学习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冲突的时机,也是孩子未来面对更多人际挫折的基础。所以,如果父母放平心态,知道这些事件和感受的普遍性,可能你就不会对孩子遭遇的社交难题感到痛彻心扉,而这种认知也会让孩子松一口气。
实际上,正常的孩子不会每时每刻都兴高采烈,他们的友情也并非总是像贺卡上描绘的那么美妙。就像小猪佩奇和她最好的朋友小羊苏西不是也有闹别扭的时候吗!对于怎么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作者告诉我们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平常心有助于我们了解事情的全貌,给孩子正确的帮助。正如孩子从小并不怕虫子,是因为父母的大呼小叫,孩子才慢慢地知道虫子很可怕一样。孩子的很多认知都源自于父母的反应。假如父母放平心态,并且认为社交问题非常普遍,那么孩子才有可能放松下来,客观看到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
其次,不同年龄的孩子会遭遇一些特定的、暂时的社交难题。比如,四岁以前的孩子很难跟别人分享他的玩具和零食,因为这一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强烈,说话做事,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而到了青春期,我们则完全不用担心孩子会不会分享这个问题。所以这些与特定年龄阶段有关的社交问题,往往不需要父母感到担心,因为都是暂时性的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最后,有些所谓的“社交问题”是由孩子的气质决定的。
有些孩子比较内向,他们会拥有相应的社交风格,可能会通过他的方法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他想和别人玩就通过抢玩具,欺负人来参与到社交群体当中。所以,放平心态,先接受孩子的特质,在此基础上不回避带孩子去社交场合,帮助他找到自己舒适的方式才是最佳选择。
第二我的孩子有社交技能缺陷吗?
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白两点。
1、害羞跟社交技能缺陷不是一回事
2、童年期的社交技能与成人的技能并不完全一致。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让孩子具备一些更为基本的社交技能,以便让他们在应对不同的人和社交情境时都游刃有余。这样的基本技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养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要包括以下6种:
首先是孩子要能享受他人的陪伴。
其次是互惠、轮流、合作以及分享的能力。
第三是同理心。
第四是“心系他人”和“相信他人也心系自己”的能力。
第五是控制攻击性冲动和其他情绪的能力,即情绪调节能力。
第六是掌握必备的社会知识
孩子社交技能的获得与早期亲子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密切相关。从婴儿时期,孩子就要从被父母的照顾中学习享受他人的陪伴,这是孩子日后愿意和他人社交的前提。
另一个能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友谊的能力是情绪调节能力,这种能力让孩子在产生激烈情绪时自我平复而不是失控,尤其是遇到社交冲突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个能力也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示范给孩子、帮助他从情绪中恢复平静而获得的。
第三,如何帮助在社交中面临危机的孩子
杜克大学的柯伊教授进行了一项研究,尽管几乎所有的孩子在校园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欺凌,但80%的孩子是没有社交风险的,只有20%的孩子会有。
这20%中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父母需要观察自己孩子在同伴中交友和参与社交活动的表现,来分辨自己的孩子所属的类型,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社交困境并伸出援手。
对于有攻击性的孩子,父母要观察和了解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况,如果孩子从欺负别人的行为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成了“小小施虐者”,那么作为父母可以通过故事或者情境演示,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产生共青,让这些孩子“软化”。
对于被忽视的孩子,他们往往缺乏别人的重视,缺少情感的连接和友谊的温暖,因而容易情绪悲伤和抑郁。所以当你的孩子异常安静乖巧时就要留意他是不是被群体忽视了。父母要及时帮助他扩展社交圈。鼓励他参加社交活动,从而拥有真正的友谊。
对于被群体左右的孩子。他们通常会受到一个群体不正确或随时改变的标准所影响。这时候父母应该联合学校和家人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能力。
对于受欺负的孩子,父母在不遗余力地要求惩罚欺负者时,也要关注孩子被欺负的原因,帮助他甩掉“受欺负”的标签,最终获得友谊,拥有群体归属感。
父母的教育决定孩子是成长为天使,还是变成恶魔。充分理解孩子的群体生活规则有助于重新审视我们的孩子,给孩子更多他们所需要的帮助。那么群体生活的准则是什么呢?下一篇文章我再为大家解读。
【我是八零后,一个具有吃货体质的全职妈妈。眼里有星辰,笔下有山河,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是我笔下的人生百态。关注我,给你不一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