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看人五层次:你会被我的教训蠢哭

你好呀,欢迎来到陈法法的互联网小院子。这是《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和实践反思系列专题第02篇。看完这篇内容,你会被我的故事蠢哭:(

分享内容概括来讲就是4年后重读《02案例: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唤醒了我年少看人不准而屡次被毒打的故事。看他人不准,后悔一时,看自己不准,后悔一生。

产品经理识人方法论:看他人不准,后悔一时

梁宁老师在《02案例: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一文中分享到,她朋友原来是互联网产品经理,现转行做结婚教练的成功案例。她朋友主要提供用1年半时间帮助30多岁女生搞定结婚的服务,并且有30+成功案例。

你咋一看这个故事感觉很普通,稍微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案例的不同寻常之处。因为用1年半时间帮一个北上广深优质大龄女青年搞定结婚是一件不亚于帮一个人用一年半做到金榜题名的难度。大城市结婚难跟高考一样,几乎每年都会在春节前成为网络热点,比如明码标价的公园相亲角,比如微博吐槽相亲有多不靠谱的热搜。

同时,你不用去调查百合、世纪佳缘、同城单身社群、公司单身party等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找对象渠道有多火爆,仅看看异性交友软件陌陌,用3年就在美股上市,就知道婚恋市场的钱有多好赚。换句说,相亲市场虽然刚需,但竞争也异常激烈。

梁宁老师的结婚教练朋友能够在一片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做到时间短且精准,那说明她掌握了一种比职业红娘更高级的看人、识人的方法论。

这套方法论就是产品经理去判断一个产品的完整框架体系。简单来说就是人和产品由外到内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感知层。一辆10万块的大众轿车和一辆80万的宝马轿车,即使你不知道这两个品牌的差别,也不懂汽车专业知识,仅从外观和质感就能判断哪个更好。你看到一个人,发型、相貌,衣服穿搭,用的什么交通工具,听口音,这些在里脑子里综合形成的印象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角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很复杂。简而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多个角色,且极其有可能被角色反向控制。比如,你就是你,但在家的角色可能就是爸妈的孩子,在公司就是员工、同事、领导、老板,在饭店就是客人等。再比如,你在职场上和同事交往,大家彼此靠的是角色的对接。我们聊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效果,不由自身决定,而是所扮演的角色控制。

从这个角度来说,基于感知,基于角色的接触,都是有固定模式且浅层的关系。概括来讲,就是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就像两个擦边而过的圆,偶有交集、触碰,但精神、物质利益重合的地方既少又时间短。

与之相对的是深层接触建立的深层关系,利益结合部较大且时间长的关系,比如事业合伙人、一起上过山一起扛过枪一起干过坏事的铁哥们、生死与共的家人。这需要走到角色层之下的一层,也就是资源结构层,这才是以一个人比较深层的部分。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它可能包括一个人的注意力、财富、人脉、精神资源,但每个人千差万别。我们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迈入社会初期,大家差不多,在那个阶段我们扮演几乎一样的角色,拥有差不多的资源,比如小学生、初中生、大学生,比如工作初期,都是职场小透明。

而后,因为注意力投入产出比不一样,家庭财富不一样,社会人脉不一样,一年不见可能就是小职员和上市公司高管的差别。你拥有的资源结构会推动你进入截然不同系统的不同角色。到了这一层,绝大多数人就不会判断了。

一年、三年、五年,我们可以透过这个人穿什么,出入场所,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等判断他的经济实力。这些从产品经理的视角来说,叫抓表面数据,只能算具备初级的用户研究能力。真正要命的是,我们有可能看走眼,也无法跟别人建立深度关系。

想要看得更准,洞察表面之下的隐藏部分,也就是发现一个人未来的潜力,必须走到再下一层。

你可能听过关于“走出舒适区”的说法。指的是一个安于现状,不愿意继续大步前进。事实上,这里指的就是比绑定物质利益更深度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人真正的内核。这有点像我们捡到一颗种子,专家可以一眼看出它是毛桃树、杏树,并且有耐心浇灌它长大结果,而普通人因为看不懂就随手就扔了。

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有点像毛桃核、杏仁,外层是壳,内层是仁,所以放到一起说。

第四层是人的能力圈,也就是拥有的软硬技能;

第五层是人的精神内核,就是他对自己在关系中的存在感的定义。


人跟毛桃核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毛桃核长大了就是毛桃树,结出的是毛桃,人长大前看起来差不多,但长大后可以持续进化,甚至变成别的物种。如果他不甘心做一颗毛桃树,可以通过修炼变成水蜜桃树,也可以进化成兔子,还可以修炼成狮子。

存在感之于人,就像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周围都是毛桃树,那他顶多修炼成长得最好看结果最多的那一棵。即使别人告诉他,你其实可以修炼成兔子,他也是不信的。一旦涉世较深,比如经历生死离合,失恋打击,职场失败,创业毒打,他有可能从最优秀的毛桃树变成价值较高的水蜜桃树,也有可能修炼成狼。但,在修炼过程中,他一定会经历、体会到进化的痛苦不亚于用烧红的烙铁烫心口,还躲不开那种。

从这个角度来说,存在感之于人,就像一心想要修炼成一脚就能毁灭它的大象的毛桃树,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你很容易想到,毛桃树和大象的杀伤力、行动能力、价值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毛桃树没见到大象,没被大象影响前,一心想要成为毛桃树林里最靓的仔,这种情绪和行为就是它的精神内核在起作用。而毛桃树的光合作用、产出的毛桃等就是它的能力圈。

类似的逻辑,你看到一个人不愿意走出舒适圈,不想改变言行举止,更不想修炼新技能,那就说明他的存在感得到了满足。这就像,某个时段,女人结婚有娃了,就不重视化妆打扮,男人到了一定职位和收入,就枸杞保温杯不离手,不愿意奋斗一样。因为修炼新技能也好,进化成为新物种也罢,扩充能力圈范围是一件极其痛苦且不一定有好结果的苦差事。

我的愚蠢往事:看自己不准,后悔一生

这套怎样快速看人、识人的方法论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多年后,你再回过头来看这篇内容,或者去重读梁宁老师的《02案例: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可能跟我有一样的感悟:当初咱就没想到呢,硬生生错过一次减少损失的机会。最终在某一刻领悟到一个朴素的常识:看他人不准,后悔一时,看自己不准,后悔一生。

2018年第一次,乃至后面有3-5次重读读这篇文章的期间,我都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首先,我不是产品经理,所以工作中几乎用不上;其次,我已经结婚了。最后,我没有动手写笔记,更没有联系到过往人生经历。

事实证明,我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再一再二不再三再四错过。因为我自己其实有四件人生大事其实跟“产品经理看人的五个层次”这套方法论有关系。

第一件事,刚踏入社会,因轻信同事,失去了攒来回家过春节用的3个月工资和继续深造的工作机会,那是发生在19岁那年;

19岁的我什么都不懂,听不进去朋友长辈外面的社会很复杂要小心被骗的金玉良言,觉得是正确的废话。所以,2007年春节前夕,我就在上海南汇区某个精密机械加工工厂摔了个鼻青脸肿,损失了3个月工资,银行卡余额为0,既没回家过春节的路费,还交不起房租,又理解了躺在床上2天不吃不喝是啥感觉。

故事的起因是我在工厂里碰到一个刚入职的四川同龄工友,主动邀请对方暂住我的出租屋。有一天,暂住我家的老乡兼室友要和隔壁的工友去市区购物,所以我突发奇想请对方帮忙把工资(现金)存到工资卡里,理由是春节回家身上带着现金不安全。

隔壁的工友当天就回了,我那老乡室友没回来,但带话说玩一晚上再回来。我没多想,毕竟室友行李、身份证、毕业证都在家放着。等到第二天下午,老乡室友还是没回来……

起初,我不愿意相信老乡室友竟然拿着我的工资跑了,至少在第二天天黑前是这么想的。因为,我第二天中午给老乡室友打了个电话,他说他下午回来,正好赶上明天上白班。于是,我也就信了。待到天黑,老乡室友还是没回来……

说到这,你肯定反应过来了,这家伙多半是拿着我的钱溜了。你猜的没错。同时,你心底会升起一种感觉:你这是送钱给别人花啊,逼着别人动歪心思呀,既给现金又告诉别人银行卡和银行卡密码。哎,现在想想,我也会被自己蠢哭。更扯淡的是,我为此还把颇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也辞了。要不是,因为我没有像往常周末一样去姑爷、姨家吃饭,他们叫表妹到我家看看发生什么事,我可能不止躺在床上郁闷2天……

为了不浪费你时间,剩下的三件事我就用一句话来总结吧。如果你感兴趣,请在文末留言,我找个空闲时间再写,跟你分享一下心得体会。

第二件事,跟前女友相处4年,却看不懂女朋友及家人想要什么,失去结婚机会,那一年我26岁;

第三件事,靠亲戚朋友庇护,毫无职业规划,看不懂职场关系,差点连闺女奶粉钱都赚不到,那一年我29岁;

第四件事,看不懂职场关系和公司资源结构,不懂职场政治,一次是站错队,另一次是误会领导好意,失去升职加薪走向更高层级的机会,那一年我34岁。

今日得到

简而言之,我们年轻时谈恋爱不需要理性,但谈婚论嫁、求职跟公司选领导、创业找合伙人、职场站队抢资源、招人搭团队这类一旦选错就代价极高的长期关系,是非常需要理性判断的。

你也许会说,人是会改变的。我也同意这一观点。同时,亲身经历和身边人的活例子告诉我,理论上可行,实际上跟我们去买张彩票中500万的概率差不多。

识己识人有五个层次:

第一层,感知层,外部感知;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且被角色反向控制;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泛指注意力、财富、人脉、精神资源;

第四层,能力圈,人的软硬技能;

第五层,人的精神内核,就是他对自己在关系中的存在感的定义。

一旦你理论联系实践,掌握这套方法论,就能够减少靠感性、感觉识人带来的损失,甚至能够根据3-5次不同场景接触或者10个左右的问题快速洞察一个人的本质,并判断值得投入多少时间、金钱去交往。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经理看人五层次:你会被我的教训蠢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