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我们发声不是为了博取同情

        这部电影并没有在中国上映,但相信不少人已经关注到了它的出现,这是部让你思绪万千却又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表达感受的电影,平实细腻的剧情却如巨浪般直击家庭与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公现象,电影上映后,共鸣与抗议式两极分化的感受更是将影片推至浪尖。

图片发自App

        电影的共鸣主要围绕金智英妈妈的身份而展开,但观影从来不会产生完全相同的感受,小编从电影中两段简单的对话说起吧。高中时期,智英上完补习班回家的路上被陌生男生跟踪,事后,当父亲教育她是说道:以后穿衣服要得体些,不要穿那么短的裙子,更不要逢人就笑,你要时刻注意,不能掉以轻心。这的确是来自父亲危机后的关心与“警示”,但发生事情的原因就仅仅因为女生的衣服不得体吗?换句话说,女生以大家以为的“正常穿着”出现,这样的跟踪时间就能杜绝吗?答案显然不是肯定的。

        前不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莫伦贝克-圣约翰海军活动中心,举办了一场以“你当时穿了什么”(What Were You Wearing)为题的特殊展览。展览墙钉上了18个女孩在遭受性侵时穿的衣服,旁边都配有一段简短的留言,记录着当事人对事件的回忆。主办方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展览改变人们心中对此类事件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提醒人们,“你当时穿了什么”这个问题对遇难者来说是无用的,有害的。

        展览的衣服中,包括简单的T恤、衬衫、牛仔裤、甚至还有套武装警服,当一件又一件物证清晰的摆在人们面前,我们才明白,恶性事件的原因,不应该粗暴的归结与穿着。事件发生后,人们总会问:“你当时为什么不大声反抗”,“你当时为什么这么不小心”,照这样说,倘若事情的根源真的只在于女生的提防的警惕性不够,那这事儿处理起来到简单了,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女生小心,世间自然没了恶魔。但事实怎样,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反观事件发生后,似乎从来没人去问当时的恶魔穿了什么,而身为受害者的女方,却总要接受世人异样的眼光,这样的眼光给了受害者更深层的伤害,更给了施暴者更肆无忌惮的资本。我们从来没有权利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女生的衣服评头论足,衣着服饰本是自由喜好,并非恶魔事件发生的“借口”。

图片发自App

        第二段对话是婆婆知晓智英要重新工作,孩子由请了“育儿假”的父亲照料,出于为儿子一家“正常生活”着想,婆婆教育道:我儿子工作前途一片光明,凭什么让他在家带孩子,你未免也太过分,太自私了,你出去赚钱能赚多少啊!或许是智英明白了婆婆的“一片苦心”,复职之事只能作罢。我们不禁感叹,女生真的不能与职场挂钩吗?关于这个话题,一档节目“心动的offer”里也曾讨论过。请产假可以,去人事部顺便把工资也领一下,这个回答对职场的女性来说无疑是残酷的。为了学业每天只睡六七个小时,为了事业无数个夜晚拼搏在工作前线,这样的事情女生不是同样在经历吗?仅因为一个“经历便有压力,不经历更有压力”的身份转折,就要被职场抛弃嘛?

        当然,小编在这里并不是想吐糟大家不言自知的无奈规则,在人性面前,这份职场规则是冰冷残酷的,但仅就工作而言,这是极具长远意识的一步棋,作为女生,我们并非要斥其不公,只是这份来自于“未知”二字的压力,不该成为女性理所当然的沉默忍受,当社会对这份“规则”多些化解与宽容,当这份压力不需要让女性用“不公”二字引起社会的关注与理解,我们对这份女性将要跨越的身份转折会看的更加平和。

图片发自App

        总的来说,或《82年生的金智英》许电影对于情节增添了艺术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所引发了不小关注与共鸣,回顾电影中金智英的成长,她诠释好了女儿,姐姐,妻子,母亲,儿媳各个人生角色,唯独丢了那个热情的自己。相信这部电影不是为了控诉,更不是为了博取关注,而智英的角色也不是为了大家的眼泪与同情,它更像是一部搬上银幕的万花筒,平等、家庭、婚姻……都是它截然不同却彼此交织的主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82年生的金智英》——我们发声不是为了博取同情)